[微风]1955年,授衔台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却肩扛中将军衔,着实令人惊叹,不禁让人感叹,时势造就了英雄啊!这位将军便是“万岁军”38军政委刘西元。 刘西元的革命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见闻,1930年,13岁的他在江西吉安的布庄当学徒,大家都叫他“苦伢子”,每天扛货箱,双手满是老茧,见惯了底层社会弱肉强食的景象。 直到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开进吉安,这支队伍军容整齐、纪律严明,和他以往见过的队伍完全不同,这让他心里有了新的方向。 刘西元当即决定参加革命,一开始因为年纪小、身体瘦弱,他先加入了少年先锋队,但他已经坚定了跟着红军走的想法。 要干革命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本事,后来他进入瑞金红军大学学习,之前只读过两年私塾的他,刚开始连笔都握不稳,看到沙盘上代表军队的泥偶,根本不知道怎么分析。 但刘西元学习格外刻苦,心里的信念成了他的动力,每天晚上,他就借着油灯的光抄写讲义,一笔一画地练写字,慢慢把字写得工整了。 仅仅半年时间,他的毕业论文就被评为最优,总教官刘伯承看完他的论文后,评价他“特具军事禀赋”,从这以后,他把朴素的忠诚变成了能在战场上用的真本事。 战场是检验能力的最终地方,刘西元的指挥能力就是在一次次战斗中锻炼出来的,抗美援朝时,38军一开始打仗不太顺利,刘西元跟军长梁兴初一起研究了一整夜,从失败的经验里总结出“双层迂回”的新战术。 之后在三所里战斗中,他们用这个战术歼灭了一万多敌人,38军也因此得到了“三十八军万岁!”的嘉奖。 其实,刘西元的战术指挥能力早在之前就有体现,在东北通化剿匪时,气温低到零下三十度,他带领部队七天急行军四百公里,用灵活的穿插战术,把八股土匪全部消灭,让当地恢复了安宁。 更早之前的平型关战役前夜,他带人挖的反坦克壕,每一段都经过精确计算;战斗中他第一个跳出战壕冲锋,当时被记者拍了下来,成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的象征。 1934年湘江战役时,18岁的刘西元带着一支30人的收容队,在敌人的炮火中来回穿梭了七天七夜,从战场上救回了二百多个掉队的战友。 在他看来,保住革命的有生力量比什么都重要。,他的战术虽然每次都有变化,但核心始终没变:坚定的信念,就是最有力的武器。 1955年授衔时,朱德元帅特意走到刘西元面前,笑着说:“当年的小鬼头,到底成器了!”这句话不只是简单的夸奖,更是老一辈革命者对他的认可。 这也证明了,当年那个在吉安街头看到红军队伍后萌生信念的少年,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了能保卫国家的将领。 刘西元晚年离休后,生活很低调,后来听说朱德总司令病危,他在院子里走了一整夜,最后对着院子里的菊花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那一刻,他仿佛又变回了当年那个13岁的少年,用自己的一生,守住了最初的信念。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万岁军”政治委员刘西元中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