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公布了昨天(10月19日)的战场情况。 10月19号,俄罗斯说在顿涅茨克和扎波罗热拿了两个定居点,还说一天打下了 323 架乌军的无人机,能看出来它防低空目标的本事挺强。与此同时,乌克兰打了俄罗斯萨马拉州的炼油厂和奥伦堡州的天然气处理厂,而且第一次明说,要专门破坏俄军的后勤补给,让他们没法往前线送东西。另外,俄罗斯国防部也说,已经专门去打乌军组装远程无人机的地方,想断了乌军无人机的来源。 俄军一天打下 323 架无人机,看着厉害,其实也暴露了一个问题 —— 现在打仗,都是用便宜的东西耗对方贵的。有报道说,乌军的 FP-2 型无人机,一个才 8 万美元,可俄军用来拦它的导弹,随便一个就几十万。 这么算下来,俄军每拦一架,都亏得更多,属于 “能打但耗不起”。更关键的是,就算一天打下来 300 多架,乌军还是能接着派无人机 ——10 月 19 号当天,就有近百架乌军无人机飞到俄罗斯境内搞袭击。能这么密集地派,就是因为乌军造无人机又快又便宜,这也是它能跟俄军耗的关键。 再看乌军的远程打击,也是有好有坏。萨马拉州那个新古比雪夫炼油厂,被打了之后没法生产了。这个厂一年能炼 880 万吨油,占俄罗斯总炼油能力的 3%,它一停,俄军的燃油更不够用了 —— 现在俄罗斯 84% 的地方,都缺燃料,前线的装备根本没法正常动。 能盯着俄军的后勤打,说明乌军找对了俄军的软肋,但乌军也有自己的问题:能把武器打远,却打不狠。中华网就报道过,乌军的无人机能飞到俄罗斯境内 1700 公里的地方,可最多只能带 50 公斤炸药,根本毁不了大工厂。就像这次奥伦堡的天然气处理厂,被打了也只是车间着了火,核心的生产设备没坏,之后该怎么生产还怎么生产。 看之前的战场数据,更能明白现在就是拼消耗。截止 9 月,俄军和乌军的无人机,被打下来的比例是 1.39:1,也就是俄军打下来的比乌军多,但乌军胜在飞得勤 —— 只要飞的次数够多,总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俄军的麻烦还不止这些,乌克兰国防情报局说,光俄罗斯中央军区,9 个月里就有 2.5 万士兵跑了不想打。而且在波克罗夫斯克那边,俄军每往前推进 1 公里,就得有 30 个士兵伤亡。拿这么大的代价换一块小地方,根本不划算。 现在这种消耗战,已经改变了打仗的逻辑。俄军靠坦克装甲车占地方,可自己的能源设施老被打,经济上亏得厉害;乌军靠无人机和精准打击,削弱俄军的实力,可自己又没能力造更厉害的远程武器,打不垮俄军的关键设施。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有个研究员就说,现在这种 “不直接拼战场,专打对方软肋” 的打法,比直接打仗更管用。要知道,俄罗斯 70% 的收入都靠卖能源,炼油厂老被袭击,国内油价比去年涨了 42%,老百姓的生活都受影响,更别说支撑前线了。 在我看来,现在俄乌打仗,已经进入 “谁耗得起谁赢” 的阶段。俄军占了几个定居点,看着是赢了,可后勤一直被盯着打,整体上还是被动;乌军能打到俄军的软肋,可自己的武器不够强,也没法一下子打赢。 两边都是用自己的长处打对方的短处,可谁都没能力打破现在的僵局。这场仗到最后,比的不是谁能占更多地,而是谁的资源更足、谁更有耐心。能扛住消耗,还能一直抓住对方软肋打的,最后才能占上风。 对此,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