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台独”急先锋沈伯洋这下凉凉了!沈伯洋父子用大陆赚的钱养台独,本想换个马甲就能继续大把捞钱,没成想新公司刚开张,就直接被海关拍死了,资金链也被彻底掐断。 (信源:百度百科——沈伯洋) 两岸之间,总有一种奇特的怪圈:有些政治人物在岛内高喊着与大陆划清界限,可他们的身家性命却和大陆市场捆绑得死死的。台湾的沈伯洋和他家族的故事,就是这个怪圈最生动、也最残酷的注脚。 这事儿绝不是个例,它捅破了一种叫“以商养独”模式的窗户纸。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下,这套玩法是怎么运转的,又是如何把自己玩死的。 所谓“以商养独”,听着复杂,其实就是一种建立在致命矛盾上的寄生关系,根子上就长歪了,迟早要塌。 你看沈家,他们的生意做得多大?纺织品、石材、自行车配件,业务从浙江铺到广东、福建,深度嵌入了大陆的供应链。他们玩得很转,吃透了出口退税、地方补贴各种红利,光2023年一年,和大陆的生意总额就超过了1.1亿人民币。这台印钞机,动力十足。 可这印出来的钱,却流向了一个诡异的方向。据指控,其中一部分资金,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了沈伯洋在岛内创办的“黑熊学院”,一个被外界视为培养激进分子的组织。你看,大陆赚钱,岛内“抗中”,一个完美的闭环形成了。 但这恰恰是它最脆弱的命门。当大陆决定出手,点名制裁沈父的“兆亿有限公司”时,整个链条瞬间断裂。客户跑了,供应商不敢合作了,商业帝国一夜停摆。这就证明了,这种共生关系是何其脆弱,当宿主不再容忍,寄生者便只有死路一条。 拔起萝卜带出泥,对沈家的精准打击,掀起的波澜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的范围。这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里,在整个台湾社会荡开了圈圈涟"寒蝉效应"。 恐慌最先在台商圈里蔓延。很多在大陆有投资的企业主一下子慌了神,生怕自己也被贴上标签。他们到处找律师咨询,忙着调整股权结构,甚至想方设法撇清关系,整个圈子人心惶惶。 这种紧张情绪,也让政治对立变得更尖锐。大陆邀请国民党老兵参加抗战纪念活动,本是一件寻常的交流,民进党当局却如临大敌,怒斥这是“统战”,还威胁要取消老兵的退休金。 这背后,正是在“以商养独”模式被打痛后,任何与大陆的联系都会被极度放大,成为撕裂社会的工具。 更有意思的是,高压之下,一些原本抱团的利益小团体也开始从内部分崩离析。比如被曝光的“水军”组织里,竟然有人为了自保,转身就开始举报同行。你看,建立在投机上的联盟,本来就是一盘散沙。 如果说内在矛盾是“以商养独”的基因缺陷,那大陆技术和策略的升级,就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一套的躲猫猫游戏已经玩不下去了。兆亿公司被封杀后,沈家立马注册了一家叫“Sicuens”的新公司,想换个马甲继续捞金。可他们低估了现在的技术。大陆海关的大数据系统一跑,资金流、业务网、客户群,一切都对得上。这个新马甲很快被识破并注销。 大陆的打法也变了,不再是过去简单的口头警告。现在是直接上证据。在发布会上,警方能把“水军”的社交账号、转账记录摆上台面,用“全链路追踪”技术告诉你:别玩火,每一个动作都会留下痕迹。 同时,那些寄望于外部干涉的幻想也该醒醒了。美欧那边反复表态“不卷入台海冲突”,乌克兰和阿富汗的例子也摆在那儿,想靠别人撑腰是多么不靠谱。当技术堵死了所有后门,现实又打破了所有幻想,“以商养独”的生存空间,就彻底归零了。 说到底,“以商养独”这条路走到头,不是偶然。是它本身的逻辑就站不住脚,是对社会的撕裂走到了尽头,更是它撞上了新时代的技术铁壁。 沈家的故事,不过是给一个投机时代画上了句号。大陆市场的规则已经再清晰不过:欢迎你来做生意,但想一边在这里吃饭,一边回头砸我们的锅,那最终的结局,就是连饭碗都会被一起收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