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诺贝尔去世,留下了高达14亿的遗产,被用于设立诺贝尔奖。然而,120

菲菲的信笺 2025-10-24 14:54:13

1896年,诺贝尔去世,留下了高达14亿的遗产,被用于设立诺贝尔奖。然而,120年过去了,14亿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基金会刚成立那几十年,规矩特别死,只能投资国债和房产抵押贷这种“稳得不能再稳”的项目。结果赶上两次世界大战,物价飞涨,到1953年基金规模直接缩水近一半,奖金购买力只剩1901年的三成,那会儿连一辆中档汽车都买不起。   据说当时基金会的管理层急得团团转,开会时有人拍着桌子说:“再这么守着,诺贝尔的名声都要被我们败光了!”   转机出现在1953年,瑞典政府松绑了投资限制,允许基金会买股票。管理层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派团队调研了大半年,果断把大部分资产从债券转向股票。   到了1980年代,他们又瞅准海外市场的机会,刚开始投海外股票时还摔过跟头,亏了点钱,但很快调整策略,把海外持股比例从8%提到22%,年化回报率一下子从不到2%涨到4%-5%。   更关键的是,1946年基金会争取到了瑞典政府的免税待遇,美国也跟着免了税,每年省下来的税款相当于奖金支出的六成,这简直是给基金“输血”。   现在的诺贝尔基金会早不是当年的“守财奴”,而是成了全球顶尖的“理财高手”。他们把60%以上的资产交给贝莱德、红杉资本这些国际巨头打理,投资组合里既有股票、债券,还有私募股权、对冲基金,甚至连高速公路、机场这种基础设施都有涉足。   2024年的数据显示,股票持仓占56%,对冲基金这类另类资产占24%,过去10年年化回报达到8.3%,2024年一年就赚了11.6%。   更厉害的是他们有套“铁规矩”:每年奖金支出不能超过总资产的4.5%,剩下的收益全滚进本金。比如2023年总资产61亿克朗,奖金才花了0.66亿,只占1.08%,其余的钱继续在市场里“钱生钱”。   就算遇到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的大跌,资产缩水20%,靠着这套规矩也能在5年内恢复元气。近些年,基金会还玩起了“有温度的投资”!   2016年加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后,直接把烟草、核武器和高污染企业从投资名单里删掉,转头重仓科技、医疗这些能推动社会进步的领域。2021年减持石油股后,现在80%的投资企业都快实现净零排放了。2023年光靠ESG投资就多赚了2.3亿克朗,相当于能多颁21个奖项。   当然争议也不少,经济学奖因为是瑞典央行额外掏钱设立的,总被人说“蹭诺贝尔IP”;早年奖金缩水时,还有科学家吐槽“还不如给我发辆自行车实在”;和平奖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成为了搞政治游戏舞台,即便是最权威的科学奖,也不能完全排除没有政治影响的可能性!   诺贝尔奖从曾经的“科技风向标”,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争议不断的“舆论场”。倒不如让它回归本质,奖项就是奖项,它本来也不该代表什么,也什么都代表不了!

0 阅读:35
菲菲的信笺

菲菲的信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