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圈又出了个大动作——教育部正式发文,明确要求“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进课堂”。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规定,而是直接写进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里,连带着“息屏行动”“未成年人模式”等配套措施一起推出,看得出来是下了狠心要整治课堂里的“手机依赖症”。 为啥要动真格?说白了,现在的课堂早被手机搅得“鸡飞狗跳”。有老师吐槽,上课时总能看到学生低头刷短视频,手指在屏幕上划得比记笔记还快;还有的偷偷组团打游戏,耳机线藏在袖子里,眼神时不时往桌洞里瞟。更扎心的是,就算手机调成静音,一条推送、一个未读消息,都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从黑板上“勾”走。教育心理学研究早就警告过:深度思考需要连续的思维过程,而手机带来的碎片化信息,正在摧毁学生系统思考的能力。有调查显示,15分钟的学习时间里,学生平均只能专注3-5分钟,剩下的时间全被手机“偷”走了。 这事儿可不是单纯“管学生”那么简单。背后藏着更深的教育焦虑——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只会刷手机的“信息接收器”,还是能专注思考、有逻辑能力的“完整的人”?教育部这次的规定,其实是在给教育“纠偏”:从“育分”转向“育人”,从碎片化干扰回归专注力守护。毕竟,元认知能力、逻辑建构能力这些高级认知功能,都得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就像盖房子,连地基都打不稳,楼再高也得塌。 当然,规定是好的,落实起来才是关键。高中阶段因为学业压力大,落实率可能更低;农村学校资源不足,连统一保管手机的条件都没有;城市家长又担心“断网”影响孩子学习,政策刚出就有人跳出来反对。但换个角度想,这恰恰说明改革触到了痛点——如果只是“一刀切”禁止,肯定行不通。所以教育部也留了“后手”:允许确有需求的学生申请带手机进校,但必须统一保管;推广“未成年人模式”,让家长能一键管控;甚至鼓励用AI心理助手、智能减压室这些新技术,帮学生戒掉“手机瘾”。 说到底,禁止手机进课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我们希望孩子在课堂上看到的,是老师板书时的专注,是同学讨论时的思维碰撞,是知识在脑海中慢慢生长的过程。而不是被一条推送打断,被一个游戏诱惑,最后连完整的思考都做不到。 现在规定已经落地,你怎么看?是觉得“早该管管了”,还是担心“执行起来太难”?或者你身边有没有因为手机影响学习的例子?来评论区聊聊吧,你的声音,可能就是推动教育变好的第一步。 (案例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