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一支针要花掉普通家庭大半年收入,杨振宁却眼都不眨,硬是靠它给母亲续了命——这哪是打针,是把对母亲的疼,砸成了最实在的“救命底气”。 当时他母亲患骨髓瘤,疼得直不起身,国内没法治。杨振宁当即把人接到香港,公寓就租在顶尖的养和医院对面,推窗就能到;单支针剂三千多,抵得上北京工人一年半工资,他眉头都没皱一下,只想着让母亲少受点罪。 别再说“科学家只懂公式”,杨振宁早把孝心做成了“精准方案”:知道母亲怕疼,就找最好的止痛针;知道看病麻烦,就把家安在医院门口。 对亲人的爱,从来不是嘴上说说,是“她需要什么,我就拼尽全力给到什么”。 现在总说“尽孝难”,其实难的不是没钱没时间,是少了这份“把爱落地”的用心,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