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要割韭菜了:苹果8条产线从中国搬到印度后,印度拿出1961年法律,说苹果不能只交印度的税,而且全球营业额的总税收… 印度作为一个国家,整体的政策并不稳定,而且政府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更是十分随意。印度的税务部门会频繁使用追溯性法律修改规则,让一些外资企业防不胜防。 这种操作在印度历史上早有先例,2007年沃达丰收购印度和记黄埔股权时,印度税务部门一开始判定无需缴税,但沃达丰胜诉后,印度议会竟连夜修改1961年所得税法,追溯性地要求沃达丰补缴20亿美元税款,最终这笔罚款连本带利滚到了50亿美元。 三星也没逃过这一劫,2025年印度以“错误归类零部件”为由,向三星开出6.01亿美元罚单,直接吃掉三星在印度63%的年利润。这种“输了官司改法律”的套路,被《经济学人》痛斥为“立法抢劫”。 苹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把8条产线搬到印度的。表面上看,印度给出的条件很诱人:生产关联激励(PLI)计划提供6%的出口补贴,美国对印度产iPhone实施零关税,劳动力成本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 但苹果没想到,印度的“坑”比想象中深得多。2025年印度突然搬出1961年所得税法第9条,要求苹果按全球营业额缴税,而不是仅按印度境内利润计算。这意味着苹果在全球卖的每一部手机,印度都要分一杯羹,哪怕这些手机根本没在印度生产。 更绝的是印度税务部门还会玩“双重标准”。一方面用PLI计划吸引苹果扩大产能,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税政策变相增加成本。这种“左手补贴、右手加税”的操作,让苹果有苦说不出。 同样苹果在印度的产能扩张也远不如预期顺利,虽然印度已建成5座iPhone工厂,2025年上半年出口量同比增长53%,但这些成绩背后全是隐患。 印度工厂的良品率只有85%,比中国低13个百分点,每生产100部手机就有15部需要返工。核心零部件本土化率仅35%,OLED屏幕、A系列芯片、摄像头模组等关键元件完全依赖进口。 为了维持生产,富士康甚至要从中国进口预组装零件包,再运到印度组装。这种“伪本土化”模式,让印度成了“世界组装车间”,而不是真正的制造业中心。 印度政策的反复无常更让苹果头疼,2025年美国与中国暂时停火,关税回退至10%,印度立刻失去了“避税天堂”的优势。美国甚至警告苹果,不要过度依赖印度,因为印度是“世界上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要求提高外资企业税收的声音越来越高。2025年印度中央与地方债务突破1.8万亿美元,每年光还利息就占财政支出的22%,政府只能靠“薅外资羊毛”填补窟窿。苹果的全球营业额征税方案,正是印度“劫富济贫”的最新手段。 面对这种局面,苹果只能一边硬着头皮扩大产能,一边偷偷分散风险。富士康已将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塔塔电子也在评估泰国建厂的可能性。苹果还要求印度政府允许代工厂拥有设备所有权,避免因税务纠纷被没收资产。但这些措施都治标不治本,只要印度的法律体系和政策环境不改变,苹果在印度的投资就像坐在火山口上。 最讽刺的是印度的“割韭菜”策略正在反噬自己。2024年外资撤离规模达785亿美元,制造业FDI同比暴跌85%,三星将170亿美元芯片厂改投匈牙利,苹果75%的产能转至越南。标普将印度主权信用评级定为BBB-,警告“制度性掠夺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印度原本想通过“印度制造”取代中国,结果却把自己变成了“外资坟场”。苹果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那些怀揣“印度梦”的跨国企业,恐怕都要重新掂量掂量了。 来源:环球时报 【苹果计划转移组装业务至印度引质疑,市场分析师:不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