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溺亡索赔70万被驳回:别让“同行”变成“同责”的枷锁 看到法院判决结果时,不少人松了口气——老周不用为朋友的意外买单,可这背后藏着的“同行即有责”焦虑,却戳中了太多人的心。 想想看,老周和小刘是多年钓友,那天出发前谁也没料到会出事。小刘溺水时,老周第一时间跳下去救,没救上来又赶紧报警、联系家属,该做的都做了。可家属一句“你和他一起去的,就得负责”,就把人推上被告席,还要70多万赔偿,这让不少网友忍不住问:“以后谁还敢约朋友出门?” 其实法院的判决,早把“理”说透了:老周没有劝小刘去危险水域,也没有耽误救援,既无故意也无过失,凭什么要担责?这场官司最让人揪心的,不是赔偿数额,而是它悄悄触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底线——就像你约朋友爬山、吃饭,万一对方出点意外,难道都要被追着索赔? 现实里,类似的“人情绑架”不少见:一起喝酒有人出事,同桌的全被拉来赔钱;一起散步有人摔倒,同行的也得给说法。可真正的友情,从不是“出事就甩锅”,而是“尽力帮过就无愧”。老周的遭遇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别让“同行”变成“同责”的枷锁,否则以后身边只剩下“不敢约”的冷漠,再也没了“一起玩”的温暖。 你们身边有没有过类似的事?要是朋友约你出门,你会担心“出事担责”吗?评论区聊聊,说说你对“同行责任”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