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妥冤大头!”湖南一女子两年在美容院花了近500万,结果发现6万一支的护臀霜市场上卖一块七。对方还当她是傻子,推销什么“吃了变聪明的智慧菌”,“吃了变瘦的瘦瘦菌”…… 3.4元与12万元之间:解剖天价美容消费的三重幻术 一场消费纠纷的导火索,往往藏在一个不起眼的数字里。在湖南长沙,这个数字是1.7元——一支护臀霜的市场价。然而,在一家高端美容院的账单上,它呈现出的却是另一个令人咋舌的数字:6万元。刘女士在两年间消费近500万,正是在这超万倍的价差里,洞察到了那被精心构筑的消费幻局,其中暗藏的玄机令人深思。 这场于10月15日由风芒新闻曝光的事件,远非一个“人傻钱多”的简单故事。它系统性地展示了一种商业模式如何通过三重幻术,将消费者的钱包乃至心智步步蚕食。 骗局的起点,并非那款天价护臀霜,而是对消费者价格体系的彻底摧毁。当一个我们日常使用的吹风机被冠以“美容专用”之名,标价8万元时,正常的价值判断便开始瓦解。紧接着,是一系列令人咋舌的高额消费:75万元的抽脂塑形、120万元的“多巴胺”身体霜、270万元的奢华脸部护理……这般开销,着实超乎想象。一个个天文数字轮番轰炸,共同构建了一个脱离现实的价值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6万元一支的护臀霜反而显得“合情合理”。美容院正是利用这种“价格锚定”策略,为后续所有不合理的收费铺平了道路。对于家境优渥、认为“为美花钱值得”的刘女士而言,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价格便不再是她考量的因素。销售人员一口一个“姐您有品位”、“这只适合您这样的高端客户”的吹捧,则让她彻底沉浸在这种被营造的“专属感”中,将商家的价格标签内化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当金钱观被重塑后,第二重幻术便直指消费者的认知与常识。美容院开始大胆地推出“智慧菌”和“瘦瘦菌”——前者号称能提升智力,后者标榜可轻松减肥。这些产品的荒谬性一望即知,甚至刘女士最初也认为这纯属“信口开河”。 然而,推销这类产品的真正目的,或许已超越了产品本身。它更像是一场服从性测试,用以筛选和巩固那些已完全信任其话语体系的客户。在一个充斥着专业术语、恭维和初期可见效果(如皮肤改善)的封闭环境中,消费者的独立判断力被逐步削弱。当连智商都能“吃”出来时,这意味着商家已成功地在这位“行走的提款机”心中建立起绝对权威,使其彻底放弃了对外界常识的参照。 当家庭的财务需求戳破了消费泡沫,刘女士试图追回171万元未消费款项时,幻术进入了第三重,也是最顽固的一重:法律博弈。 面对指控,这家已“合法经营6年”的美容院摆出了强硬姿态,其核心辩词是“我们明码标价,她自愿购买”。这套话术试图将赤裸裸的暴利与欺诈,包装成市场经济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正常交易,并将刘女士的维权行为污蔑为享受服务后的“倒打一耙”。 然而,所谓的“明码标价”绝非一块可使人免受责难的免罪金牌。它虽看似守规,却未必能掩盖背后可能存在的不合理与不公正。根据我国《价格法》,运用虚假或易误导消费者的价格手段,诱使消费者达成交易,此类行径已构成价格欺诈。市监局的介入及其“市场调节价不是漫天要价”的表态,更是明确了市场自由与商业伦理的边界。所谓能让人“变聪明”的“智慧菌”,其宣称内容已涉嫌触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红线,该法规明令禁止虚假宣传行为,此类不实宣传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重塑金钱观,到操控认知,再到利用法律术语进行伪装,这场消费纠纷揭示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闭环。它提醒所有消费者,无论财力如何,对常识的坚守与对价格的基本敬畏,永远是保护自己的第一道防线。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消费场景中,多一分查证的理智,或许就能避开一个精心为你准备的幻术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