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中美下周将达成贸易协议,中国或恢复进口美国大豆 当地时间21日,特朗普声称,在下周的韩国APEC峰会结束后,中美将达成一项真正公平、真正伟大的贸易协议,协议价值可能将高达500亿美元,中国也可能会恢复进口美国大豆。 这件事情还是很重要的,咱们老百姓吃的豆油、喂猪用的豆粕,绝大多数都得靠进口大豆加工,中国每年要进口上亿吨大豆,是全球实打实的“大豆第一买家”。 以前美国是咱们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商,最火的时候一年能卖给咱们几千万吨,美国中西部的豆农靠着中国市场,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但2018年中美贸易战一开打,情况就变了。 美方先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咱们肯定得反击,大豆就成了重要的反制筹码,之后就开始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进口量也跟着一路往下掉。 数据上的变化最直接。刚过去的9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直接降到了零,可去年同期还有170万吨。顶替美国位置的是巴西和阿根廷,9月咱们从巴西买了1096万吨大豆,占了当月进口总量的85.2%,从阿根廷进口的更是涨了91.5%,达到117万吨。 这两年美国豆农有多难,看这些数字就知道,之前收的大豆卖不到中国,新收的又没地方放,不少人亏了几十亿美元,对政府的抱怨就没停过。 所以特朗普这次特意提“中国恢复进口美国大豆”,其实就是给美国农业州的选民吃定心丸,毕竟这些大豆主产区可是总统选举的关键票仓。 再说说特朗普提的“500亿美元伟大协议”,这数听着挺吓人,但得结合中美贸易谈判的近况看才靠谱。 其实从今年5月开始,中美贸易谈判就有了实质性进展,当时双方在瑞士日内瓦谈完后,联合声明里写得很清楚,美方取消了91%的加征关税,咱们也相应取消了同等比例的反制关税,还暂停了互相实施的24%对等关税。 到了7月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第三轮会谈,进展又进了一步,双方同意把暂停24%关税的期限延长90天,只保留10%的关税,中方也暂停了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这么看下来,所谓的“500亿美元协议”,八成不是突然冒出来的空中楼阁,而是把之前谈成的阶段性成果打包,再加上农产品、能源、制造业这些重点领域的新合作凑出来的规模。 那中国为啥可能愿意重新买美国大豆呢?这可不是单方面让步,是咱们根据自身需求做的理性选择。虽然巴西现在是咱们最大的大豆供应国,但一直只靠一个供应源,风险太高了。 巴西的大豆港口设施不如美国,装船慢,有时候赶上雨季还会耽误交货,而且从巴西运到中国的距离更远,运输成本比美国大豆高不少。 要是能重新从美国进口,咱们就能在巴西和美国之间灵活调货,一方面能压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因为某个国家的天气、政策变动导致大豆断供,这对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和食品价格稳定太重要了。 更何况现在中美双方已经取消了大部分关税,美国大豆的价格优势又回来了,重新买对咱们的粮油企业也是好事。 但话说回来,特朗普的话可不能全信,他之前在贸易协议上就有过放鸽子的先例。最关键的变数就在下周的APEC峰会,中美高层能不能在会上把最后细节敲定,太关键了。 比如协议里的“公平”到底怎么算,美方会不会临时提超出范围的要求,50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具体怎么分,这些都得坐下来好好谈。 而且就算协议真谈成了,执行起来也得花时间,中国重新买美国大豆也不是马上就能成的,得先签采购合同、安排船期,最快可能要到下个月,进口数据上才能看出来变化。 更值得琢磨的是,要是这协议真能成,背后其实是中美贸易战降温的信号。打了这么多年贸易战,双方都吃了不少亏。 美国的农场主、零售商亏得厉害,美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一个劲往下掉;咱们的出口企业要面对关税压力,不少产业链也受了冲击。全球供应链被搅得乱七八糟,国际金融市场也跟着晃悠。 现在双方都有缓和关系、恢复正常贸易的需求,而大豆贸易作为中美农产品合作的“压舱石”,自然就成了打破僵局的突破口。 当然,这可不代表中美贸易摩擦就彻底完了。说到底,中美贸易战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防备,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竞争还会继续。 但至少在农产品、能源这些互补性强的领域,双方有足够的空间达成共识。对美国豆农来说,要是中国真重新买大豆,积压的大豆就有了销路,明年种多少心里也有底了。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下周的韩国APEC峰会,特朗普说的“伟大协议”能不能成,中国会不会真的重新买美国大豆,很快就有答案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场打了好几年的贸易博弈能有这样的缓和信号,本身就是件好事。说到底,中美两国合作共赢,肯定比对着干划算,这一点在大豆贸易上,看得再清楚不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