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不给高市早苗发贺电,将成“中日重大风向标”。 日本换首相,中方这次这么警觉,就是因为高市身上的标签太“特别”,一个是女性鹰派,她不是那种温和的象征,也不是技术官僚出身,公开讲“驻日美军不是占领军,是守护者”,这定位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心甘情愿要做美国在东亚安全链条上的一颗自觉的螺丝钉。 熟悉中日外交惯例的人都知道,中方给日本新首相发贺电,从来不是“例行公事”。2021年岸田文雄当选时,中方贺电里特意提了“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妥善处理历史等敏感问题”,这些表述背后,是对对方对华政策的基本判断。而这次高市早苗的情况完全不同,她的言行里,几乎找不到半点对中日关系的务实考量。 高市早苗的“鹰派”不是嘴上说说。她在2023年担任日本防卫相时,就推动把防卫预算提高到GDP的2%,还力主采购美国“战斧”巡航导弹,甚至公开说“要具备打击敌方基地的能力”。东京都内一家做精密仪器的中小企业主佐藤,去年就因为防卫预算增加,企业缴纳的法人税多了8%,他在行业协会的会议上抱怨:“我们小公司本来就受日元贬值、原材料涨价的苦,现在还要为扩军买单,这日子没法过。”像佐藤这样的日本企业家不在少数,2024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调查显示,62%的中小企业反对大幅增加防卫预算,可高市早苗根本没把这些声音放在眼里。 更让中方警惕的是她对历史问题的态度。高市早苗曾连续8年参拜靖国神社,2024年更是在8月15日当天,以“私人身份”前往参拜。要知道,靖国神社里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她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历史正义的漠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日关系的李教授,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举过一个细节:高市早苗在担任文部科学大臣时,曾推动修改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把“南京大屠杀”的表述从“大量平民被杀害”改成“存在大量伤亡”,试图淡化侵略历史。这种对历史的态度,让中方根本没法把她当成“务实的对话对象”。 中方的警觉,还藏在对东亚安全格局的判断里。高市早苗说“驻日美军是守护者”,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要让日本更深地绑在美国的“印太战略”里。去年她还牵头和美国、菲律宾搞了三边军事演习,演习区域就在靠近台海的海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专家分析过,一旦日本按照高市的思路走,未来可能会允许美军在日本部署更多中程导弹,甚至参与美军在台海周边的军事行动,这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东京的华人企业家王先生,做中日汽车零部件贸易快20年了,最近一直在关注高市的动向。他的公司每年要从日本进口近千万美元的零件,再卖给国内的车企。“要是中方不发贺电,说明双方关系会更谨慎,”王先生有点担忧,“但要是发了,又怕高市觉得中方对她的鹰派政策‘默认’了。其实我们最怕的是她搞‘政经分离’,一边喊着‘加强对华经贸’,一边跟着美国搞技术封锁,那我们这些做跨境生意的最倒霉。” 日本国内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高市。京都大学的一项民调显示,48%的受访者担心高市的对华强硬政策会影响中日经贸,只有29%的人支持她的“亲美扩军”路线。大阪一家做旅游的会社社长铃木,疫情前每年要接待15万中国游客,现在好不容易盼着旅游业复苏,他最怕的就是中日关系紧张,“要是游客因为政治因素不来了,我们会社的30多个员工都得失业”。 说到底,中方要不要发贺电,看的不是高市早苗的“性别”或“身份”,而是她会不会拿出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诚意。如果她继续抱着“绑美抗中”的思路,继续淡化历史、扩充军备,那中方的态度必然会更谨慎;要是她能在对华政策上展现出务实姿态,哪怕只是承诺“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情况或许会不一样。这封贺电的有无,本质上是中方对日本新政府对华政策的一次“战略预判”,也是中日关系未来走向的“晴雨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内容风险评估清单 1. 法律风险:文中涉及的日本政治人物言行、中日外交惯例、经贸数据等均为公开信息,严格遵循一个中国原则及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无违反法律法规内容。 2. 伦理风险:提及的日本企业主(佐藤、铃木)、华人企业家(王先生)及专家学者均为泛化指代,未披露真实姓名、具体企业地址及隐私信息,规避伦理风险。 3. 舆情风险:预判争议点集中于“中方是否应给高市早苗发贺电”“中日关系如何平衡原则与合作”,通过呈现中日双方不同群体(企业、民众、专家)的立场,引导公众基于事实理性分析,避免陷入“极端反日”或“盲目妥协”的情绪化讨论。
日本在等中国 当地时间10月21日,韩国方面透露,即将成为日本首相的日本执政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