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新闻里说美国大豆农民损失惨重,一开始傻乎乎地信了,后来才发现,真正亏惨的可能是那些没搞懂“风险管理”的人。 农民种地最怕啥?不是风调雨顺,是粮食收了却卖不上价。 “菜贱伤农”的事年年有,反过来,要是碰上减产,城里买菜又贵得让人皱眉,“菜贵伤民” 也让人头疼,为啥农民总卡在这中间,关键是少了一把能稳稳护住收益的“保护伞”。 先看看国外的农民怎么应对这事,就说美国的农民,他们种地前心里就有谱,不是靠猜行情,是靠一种“提前锁价”的办法。 他们里大部分人都会买农业保险,这保险跟咱平时知道的不一样,保险公司不只是等着天灾赔钱,还会提前到一个叫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地方做操作。 简单说,就是在农民播种的时候,保险公司就先把未来要收获的大豆、玉米这些粮食,按照当时的市场价“卖”出去,这叫“卖空”。 要是等到秋收时,市场价格跌了,农民卖粮食赚的少了,但保险公司在期货市场上就能赚一笔,这笔钱正好补上农民的损失。 要是价格涨了,农民卖粮食能多赚钱,保险公司在期货上亏点也没关系。 这么一来,不管市场价怎么变,农民的收入都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不会大赚但也不会亏得底朝天,这就是人家常说的“金融化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不是让农民去炒期货,而是用金融工具给农业上了一道“安全锁”,美国的农业能做到这一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们就开始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后来慢慢把期货市场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玩法。 农民不用自己去研究复杂的金融知识,有保险公司、合作社这些专业机构帮着操作,他们只需要专心把地种好就行。 再回头看咱们国内,这些年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问题。 之前试过政府收储,就是市场价格低的时候,政府按保护价把粮食收起来,等价格高了再投放市场。 但这种办法成本高,而且只能覆盖小麦、水稻这些主粮,像蔬菜、水果这些生鲜农产品就很难兼顾。 后来又有人想过搞 “农超对接”,让农民直接跟超市合作,但中间环节多,超市压价、农民议价能力弱的问题还是没解决。 其实咱们也在尝试用保险和期货结合的方式,从2015年开始,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就陆续在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搞试点,比如给大豆、玉米、苹果这些农产品上 “保险 + 期货”。 具体怎么操作?就是农民买一份价格保险,保险公司再到期货市场上买一份 “再保险” 来转移风险。 要是秋收时价格跌了,农民能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保险公司的赔偿款,一部分就来自期货市场的收益。 比如2023年在陕西的苹果试点,当地果农买了保险后,因为市场价格下跌,最后拿到了每亩几百块钱的赔偿,虽然不多,但也保住了一部分成本,不用像以前那样血本无归。 不过这些试点现在还在摸索阶段,覆盖的地区和农产品种类都有限,很多农民还不知道有这种保险,就算知道了,也觉得手续复杂、保费贵。 而且咱们的期货市场跟美国比还有差距,能交易的农产品品种不多,市场活跃度也不够,保险公司在里面操作的时候,有时候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对冲风险。 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个好方向,农业现代化不只是用收割机、无人机种地,更要让农民懂金融、用金融。 以后要是能把这种“保险 + 期货”的模式推广开,让更多农民花小钱就能买到“金融保护伞”,不管市场价格怎么波动,都能安心种地,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难题就能慢慢解决。 农业的根在土地里,但想要长得稳,得靠金融的养分来滋养,相信用不了多久,咱们的农民也能像美国农民一样,种地不用再担心价格涨跌,稳稳当当过日子。
如果全球都停止出口粮食,中国能否自给自足?就这么说吧,中国停止粮食供应,全球至少
【1评论】【1点赞】
用户41xxx03
农民是没风险了,没大宗买主,但这些豆子还是仓库里吧?明年农民还种不?种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