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两年前受访时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段2023年8月的公开访谈,让人听完直摇头。 大家都知道,张忠谋是台积电的灵魂人物,是把台湾半导体产业带上世界巅峰的传奇工程师。可很多人不知道,他早在1962年就入籍美国,后来才被台湾政府延揽回来创业。换句话说,从法律意义上讲,他的确是个“美国人”。 但问题在于——台积电今天的地位,是靠台湾的土地、台湾的劳工、台湾的政策撑起来的。如今当他再提到“美国仍是世界希望、仍是光辉典范”时,不少人听着就有点不是滋味。尤其是当美方一次次“挖台积电墙角”,要求把核心技术带到美国去建厂的时候,这话听起来就更刺耳了。 其实张忠谋老先生说话一向坦率。他之前也多次公开表示,美国在制造效率、教育体系、劳动成本等方面都不及亚洲。他甚至批评过,美国芯片政策太理想化、不切实际。去年在“APEC领袖峰会”上,他当面提醒美国政要:“在半导体制造业上,台湾比美国更有经验。”这话一出,全场安静。 所以这次当他又称“美国是世界的希望”,大家反而懵了——这位被称为“台湾护国神山之父”的人,是不是变了? 其实没那么简单。张忠谋的“美国情结”有历史背景。他年轻时在哈佛、MIT求学,在德州仪器干到副总裁,那是他人生的黄金岁月。他的思维方式、职业标准,全是美式的。 可以说,他的成功既有东方的勤奋,也有西方的体系。而当他说“美国仍是典范”,他指的可能是体制、创新精神和法治,不一定是今天的美国政治。 可很多人不这么想。网友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你赚的是台积电的钱,享的是台湾的荣誉,结果却喊美国好?”、“美国现在是世界典范?看看他们芯片法案怎么逼台湾的!”、“如果真这么爱美国,干嘛不把台积电总部迁过去?” 这些反应并非没有道理。过去几年,美国确实在“掏空台湾科技”,不断要求台积电将先进制程搬去亚利桑那。可结果呢?投资成本翻倍、工期延误、技术外流风险高不说,美国工人还不愿上夜班、不想加班,产能一拖再拖。 张忠谋早就预见到这些问题,他在2022年就说过一句很实在的话:“美国制造半导体,成本会高出台湾50%以上。” 他自己都知道美国制造难,可他仍然称“美国是希望”。这话一出,反而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忠诚”,而不是现实判断。 从商业角度看,他的确没错——美国提供制度保障、全球规则由它主导,他选择美国国籍也顺理成章;可从情感角度看,很多人觉得心凉——因为台积电已经不只是公司,而是台湾经济安全的“命脉”。 张忠谋是工程师,不是政客。他习惯用逻辑思维看世界:谁效率高、制度好,就谁赢。但今天的世界,早已不是靠效率就能说话的年代。地缘政治裹挟科技产业,谁都跑不掉。 台积电在台湾长大,却被推着去美国建厂,这就是现实。 也许张忠谋心里清楚,美国的确有他熟悉的那一套体制和秩序;可这不代表他否认台湾的贡献。只是他的“美国梦”,和年轻一代台湾人看到的“现实美国”,早就不是一个样了。 今天的美国,产业外移、党争撕裂、治安恶化、债务高企,已经离“光辉典范”越来越远。可在张忠谋那个年代,美国的确是科学和自由的象征,是无数工程师的梦想之地。他的那句“美国是希望”,更像是一种怀旧,而非赞美。 时代变了。过去崇拜美国的那一代人,还活在“美国是灯塔”的记忆里;但今天的年轻人,看到的却是另一个现实: 芯片被限制、留学被审查、贸易被围堵。那个他们心中的“典范美国”,早就模糊了。 所以,当张忠谋说出那句“我的国家是美国”时,也许他只是实话实说;但对很多人来说,这句话听着就像一记耳光——提醒大家,连“护国神山”的创始人,都不是“国民神话”里的人。 现实很残酷:台积电是台湾的骄傲,但它的创办人,是个美国人;美国是张忠谋的祖国,但它未必会善待台积电。 有人坚持“世界化”,有人更相信“在地化”。可不论立场如何,事实摆在眼前:科技再强,也敌不过政治。 (每天更新,欢迎关注,喜欢文章的可以帮忙点个赞留条评~)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两年前受访时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
王匡说人啊
2025-10-21 11:31: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