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

史鉴奇谈 2025-10-21 11:05:10

马伟明猜中了,百亿核航母变成烂尾工程,军方给出最后的期限,中国教授竟然预言了美国福特级航母的未来,美国耗资百亿建造的核动力航母,最后却成了“烂尾工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从试航阶段就没让人省心。按照美军最初的设计指标,这套系统平均每4166次弹射才允许出现1次故障。   可实际测试数据一出来,所有人都傻了眼——平均每272次弹射就会趴窝,故障率是预期的15倍还多。   有一次海上训练,F-18战机刚被弹射出甲板,弹射器就突然断电,后续3架战机愣是在甲板上堵了俩小时,场面尴尬到极点。   更要命的是武器升降梯。福特号上设计了11台先进的电磁升降梯,号称能把弹药输送效率提高3倍。   结果直到2022年正式部署,这11台升降梯里只有2台能用,剩下的全因为电路故障和软件BUG趴窝。   亨廷顿英格尔斯造船厂给出的解释也很敷衍,一会说“软件兼容性问题”,一会说“零部件供应延迟”,折腾了两年才勉强把所有升降梯修好,但稳定性还是没保障。   这些毛病叠加在一起,直接让福特号成了“港口常客”。从2017年服役到现在,它实际部署在海上的时间还不到18个月,剩下的日子不是在船坞维修,就是在返航的路上。   美国海军实在忍不下去了,今年年初给造船厂下了最后通牒:2025年底前必须彻底解决电磁弹射和升降梯的所有故障,否则后续的肯尼迪号、企业号建造计划直接砍预算。   这个通牒背后藏着海军的焦虑。福特级本来是要替换老旧的尼米兹级航母,可现在尼米兹级的杜鲁门号、林肯号都还在超期服役,福特号却顶不上来。   更闹心的是成本失控。福特号最初预算105亿美元,结果一路超支到130亿,加上后续维修和改进费用,总成本已经飙到170亿美元,相当于造了3艘中国山东舰。   不少议员在听证会上拍了桌子,质问海军“这百亿美金到底花在了哪”,纳税人更是骂声一片。   有意思的是,马伟明当初不光预言了故障,还点出了关键问题——美国的电磁弹射采用的是中压交流技术,这种技术路线本身就存在稳定性差、能耗高的缺陷。   而中国在电磁弹射领域走的是中压直流路线,早就通过了陆基和舰基的充分验证,福建舰上的电磁弹射系统试航时零故障,效率还比福特号高20%。   美国海军不是没意识到问题,他们甚至偷偷派技术人员来中国参加过学术会议,想打探中压直流技术的底细,结果啥也没捞着。   现在福特号陷入两难境地:要么继续砸钱改进电磁弹射,可这笔费用至少还得20亿;要么换回老掉牙的蒸汽弹射,但改装成本同样不低,还得推迟部署时间。   偏偏这时候,尼米兹级的华盛顿号又出了问题。它在日本横须贺港维修时,发现核反应堆冷却系统有泄漏隐患,至少得再修18个月才能出海。   美国在西太平洋的航母部署一下子出现了“空窗期”,只能让里根号超期执勤,船员们怨声载道。   更讽刺的是,当初吹捧福特号最狠的美国海军学会,最近也改口了。他们在报告里承认,福特级的技术冒进“严重透支了海军的资源”,甚至建议暂停后续舰的建造,先把福特号的问题彻底解决。   可这哪是说停就能停的?肯尼迪号已经造了70%,企业号的龙骨都铺好了,现在停工损失更大。   反观中国航母的发展节奏,就稳得让人踏实。辽宁舰练技术,山东舰练战术,福建舰直接上电磁弹射,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没有急于求成。   马伟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得很实在:“军工产品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上战场,急于求成只会欲速则不达。”   现在距离美国海军给的最后期限只剩不到一年,福特号能不能“起死回生”还是个未知数。 要是到时候故障还没解决,这艘百亿核航母恐怕真要沦为全球笑柄。毕竟军费再雄厚,也经不住这样瞎折腾,美国海军这次是真的骑虎难下了。   而这一切,早在马伟明的预料之中。技术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谁违背规律,谁就得付出代价,福特级的困境就是最好的例子。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