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的时候,确实日本对于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管理,技术,投资,教育,方方面面,那时候觉得日本变了,不是历史上的日本了。 聊起日本,所有国人都会想起抗战的艰苦岁月,日军当年的侵略我国从未忘记。 现如今中日之间关系又开始变得紧张,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并且干涉台湾问题,是对我国变相的一种挑衅。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日关系发展历史上,日本确实对我国有过一段时间的帮助。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刚推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工业化进程正卡在资金短缺、技术空白的瓶颈上,连修建现代化基础设施都显得力不从心。 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合作契机悄然到来,1979 年日本成为最早通过官方渠道向中国提供实质性支持的国家,正式启动了对华政府开发援助。 这笔援助持续了整整 39 年,直到 2018 年才正式结束,总额超过 3.3 万亿日元,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度占中国引进外资的六成以上。 这些资金没有闲置,全用在了最贴近发展需求的领域。 北京首都机场 1979 年拿到首批日元贷款,利率低至 0.75%,用这笔钱建成的跑道和航站楼 1980 年就投入使用,直接提升了北京的航空枢纽能力;后来的上海浦东机场建设也得到类似支持,日本工程师还现场指导了排水系统设计和雷达安装等关键技术环节。 当年中国连现代化钢铁厂的建设经验都没有,日本新日铁公司不仅提供了宝钢建设所需的成套设备,还派来大批专家长期驻场。 从炼钢的温度控制到产品的质量检测,从车间流程规范到管理体系搭建,专家们手把手教学,让宝钢一投产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后来成了中国钢铁行业的标杆。 汽车行业刚起步时,丰田、日产等企业通过合资模式把完整生产线带到广东,连 “精细制造” 的核心方法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中国工人,为后来国产汽车的自主研发铺了路。 1994 年日本 SMC 公司落户北京亦庄时,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当时中国企业办海关手续要反复跑腿,监管全靠手写台账。 这家公司主动和当地海关合作,开发出电脑联网监管生产物流的新模式,成了全国首家实现网上监管的企业,这套方法后来在全国推广,帮无数企业节省了时间成本。 广东的日资企业还带来了 “产业链协同” 思路,直接带动近 300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聚集,让原本汽车产业薄弱的广东慢慢成长为全国汽车大省。 那段合作能顺利推进,本质是互利共赢的需求在驱动。 中国放弃了对日战争赔偿,为合作奠定了基础,而中国丰富的矿产资源能缓解日本的能源紧张,广阔的市场更是日本企业急需的发展空间。 当然这种援助并非纯粹的 “无偿”,日元贷款需要还本付息,1985 年日元升值还曾给中国带来额外的偿债压力,后期日本也逐渐附加了一些政治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2018 年日本正式终止对华 ODA,这段特殊的合作画上句号,但留下的价值一直在延续。 当年建成的铁路、机场如今仍是经济动脉,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催生出中国本土的产业力量,连 SMC 在华企业后来都能自主研发智能阀岛技术,反向给日本总部提供支持。 中日贸易额也从 1978 年的 48.2 亿美元,增长到 2017 年的近 3000 亿美元,合作的红利实实在在惠及了两国。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清醒地前行。 我们不该忘记过去的伤痛,也不必否认那段岁月里真实的帮助。 国与国之间最持久的关系,从来都是基于共同发展的合作。 那段中日友好合作的往事已经证明,对抗没有赢家,携手才能走得更远。
日本这一刀捅得可真够狠!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日本突然跟进制裁,断供了十多种
【23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