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黄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时间,

盘盘鸭 2025-10-20 21:59:45

2017年12月,黄帅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她把一切都交给了时间,对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她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反潮流小英雄”。   1993 年东京大学实验室,荧光灯照亮黄帅的脸。   她握着硕士论文,“致谢” 页字迹工整:“感谢平凡日子里的安稳。”   窗外樱花飘落,没人知道这个中国研究员曾是全国焦点。   论文最后一页,她画了个小台灯,像 1976 年深夜苦读的那盏。   合上论文时,她轻轻舒了口气,觉得终于找回自己。   1973 年深秋,中关村一小的课间操结束后。   黄帅被齐老师叫到办公室,桌上摊着她的日记。   “质疑老师就是不尊师,你这思想有问题。”她攥着衣角想辩解,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走出办公室时,走廊里同学的目光让她只想躲起来。   1973 年 12 月,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个不停。   《北京日报》记者上门,说要采访 “敢于发声的学生”。   母亲挡在她身前:“孩子只是写了日记,没别的意思。”可记者还是进了门,对着她的日记本拍了又拍。   那天晚上,父亲坐在沙发上抽烟,一夜没说话。   1974 年春天,人民大会堂的后台。   工作人员给黄帅递来演讲稿,上面满是她不懂的术语。   “照着念就行,这是组织的安排。”她捏着稿子的手在抖,上台后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人。   讲完下台时,她腿软得差点摔倒,被人扶着才站稳。   1975 年,黄帅的父亲被调到偏远工厂。   母亲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   她去医院送饭,母亲拉着她说:“别再去开会了,妈怕。” 她点头答应,可第二天还是被接走参加活动。   坐在车里,她看着窗外掠过的树,眼泪悄悄掉下来。   1977 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黄帅攥紧了课本。   学校里有人说 “她肯定考不上,心思都不在学习上”。   她没反驳,只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   晚上在台灯下做题,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   课本上的笔记密密麻麻,写满了她的决心。   1979 年夏天,北京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   父亲拆开信封,手都在抖:“考上了,咱们帅帅考上了。” 她拿着通知书,走到母亲的遗像前,轻声说:“妈,我做到了。”   大学报到那天,她背着书包,故意绕开了记者可能出现的路口。   她想,这一次,要为自己活。   1982 年,黄帅在计算机研究所实习。   同事们都在忙项目,没人问她的过去。   她跟着前辈学编程,代码写错了就一遍遍改。   有次项目紧急,她在研究所住了三天,终于攻克难题。   领导夸她 “踏实肯干”,这话让她心里暖了很久。   1986 年,黄帅准备去日本留学。   父亲帮她收拾行李,把一本旧日记本塞进包里。   “带着吧,以后想起来,也知道自己走过的路。”她抱着父亲哭了,说 “一定会好好读书,早点回来”。   飞机起飞时,她看着窗外的北京,心里满是期待。   1990 年,黄帅在东京的餐厅打工。   端盘子、擦桌子,每天累得腰酸背痛。   但晚上回到出租屋,她会翻开课本继续学习。   有次遇到中国留学生,对方认出她,却没提过去的事。   只是说 “一起加油”,这句话让她觉得不孤单。   1998 年,黄帅回国,进了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她负责编辑教育类书籍,经常去学校调研。   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老师耐心倾听,她很欣慰。   有次编辑一本《师生沟通指南》,她在序言里写 “尊重比权威更重要”。   这本书后来成了畅销书,帮到了很多老师和学生。   2003 年,有出版社找黄帅,想让她写自传。   她拒绝了:“过去的事,没必要反复说。”她把更多时间花在工作上,编辑的书多次获奖。   偶尔和父亲散步,聊的都是家常,没提过当年的风波。   她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是她想要的平静。   如今,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档案室里。   还存放着黄帅编辑的书籍,扉页上有她的修改痕迹。   年轻编辑们会听老同事讲她的故事,说 “黄老师很认真”。   中关村一小的校史馆里,那段往事成了教育反思的案例。   没人再提 “反潮流小英雄”,大家记得的,是那个踏实生活的黄帅。       信源:澎湃新闻——“反潮流革命小闯将”黄帅逝世:小学时写日记卷入政治漩涡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