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 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 原来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如此精彩!

小巷中踱步 2025-10-20 21:29:05

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 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 原来他的人生经历也是如此精彩! ​他从小喜欢机械,于上海交大毕业后,投身于工业建设,1982年担任上海市外经贸经委主任,创建了第一家商业化的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还引进了花园酒店,哈根达斯外资项目; ​1985年去香港工作,参与了海南建省和香港回归重大政策,后来提出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建议也被国家采纳。 ​杨振汉曾说“一生有幸跟上祖国阶段的每个步伐”! ​他身为名家之后,始终低调行事,从未借家族光环为自己铺路,而是凭借专业与担当在时代舞台上留下了坚实足迹。 ​​这样的人生恰恰是我们最该借鉴和学习的,大家说对吗? 那个留着三七分发型、总穿着中山装的工程师转身走进外滩办公楼时,或许自己都没意识到正在创造历史。1985年的上海,黄浦江畔的起重机还没现在这么密集,杨振汉带着团队在昏黄的灯光下反复修改上航筹建方案,稿纸堆得比窗台上的茉莉花还高。 他给同事算过一笔账:美国每百人拥有12张机票,中国当时只有0.3张。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机械系毕业生,硬是把波音707的零部件图纸和市场经济规律拧成了决策依据。花园酒店项目谈判时,外方代表在餐桌上试探着问要不要开瓶茅台,他指着菜单说"先把这个折合人民币的汇率算清楚"。 香港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倒映着太平山时,这位上海老克勒的公文包里总放着三样东西:海南岛地图、基本法草案和土地改革试点数据。中环的英国经理人不会想到,那个用英语讨论航运条款的杨主任,深夜正在给北京写关于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万言书。建议书里连每亩盐碱地该定价多少都标得清清楚楚。 有人说他们兄弟俩是镜像人生。一个在实验室捕捉宇宙的对称之美,一个在建设现场丈量大地的变革轨迹。杨振汉书房里挂着父亲杨武之的题字"知中国服务中国",每次有人提起诺贝尔奖得主的弟弟这个身份,他都会把话题转到正在推进的某个民生项目。 从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到深圳特区的第一声开山炮,这位老人笔记本的扉页上始终写着"机械原理第一条:每个齿轮都要自己转出咬合力"。当年引进哈根达斯时,他坚持在合同里加上"奶源必须优先采购内蒙古牧场",这个细节让瑞典高管困惑地耸了耸肩。 现在年轻人总说躺平,看看杨振汉们怎样在荒原上种出森林吧。他们那代人像钉子似的,国家蓝图铺到哪儿,就把自己铆在哪个位置。上海飞温哥华的航班掠过北太平洋时,是否还有人记得首架波音757降落在虹桥那天,有个工程师偷偷抹了下眼角?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
小巷中踱步

小巷中踱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