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公元72患病,命不久矣。咽气前,他掐着长子的手,含泪说:“我走后,咱家会被灭族!有1件事,你须谨记,听我安排。” 姚崇临终时担心家族遭难,并非杞人忧天,他和张说之间早就因为他之前的一个举动,结下了一个涉及皇帝猜忌的死仇,要解开这个仇结,很可能需要姚家满门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两人,同为玄宗朝的宰相立场却不相同,姚崇出身陕州官宦之家,历经武后、睿宗、玄宗三朝,是沉稳老练的政坛元老。 而张说,则是从寒门中杀出的新星,比姚崇年轻,文采飞扬,能言善辩,深得皇帝喜爱,但也锋芒毕露,掩不住对财富和名声的渴望。 当年,姚崇敏锐地察觉到张说私下与岐王李隆范过从甚密,他没有选择正面弹劾,而是在一次下朝后,看似无意地在皇帝面前点了一句。 就是这一句,精准地戳中了唐玄宗内心深处对兄弟手足最敏感的猜忌神经,张说因此被一撸到底,贬官相州,两人从此结下了不死不休的深仇。 如今,姚崇即将离世,而他的政敌张说不仅比他年轻,还正被朝廷重新任用、手握权力,张说大概率会趁机对姚家展开猛烈报复,所以,为了保住家族,姚崇必须在临终前布下这盘应对的棋局。 这盘为身后事设下的棋局,高明之处在于姚崇完全不依赖自己过往的权势,也不打算向他人求情,而是把所有希望都放在对张说人性弱点的精准判断上。 他专门设下两重诱饵,分别针对张说 “贪财” 和 “好名” 的特点,让张说主动走进他布下的局,姚崇提前交代长子,等张说前来家中吊唁时,一定要把家里所有珍贵的宝物都摆出来,并且当着张说的面告诉他,这些宝物可以让他随意挑选几件,作为纪念。 这个安排直接击中了张说 “贪财” 的软肋,在死对头的葬礼上,张说本应保持警惕,但面对意外送来的财物,他的警惕心很快被得到好处的喜悦冲散,不自觉地放松了防备。 就在张说收下财物、内心得意之时,姚崇的儿子会立刻上前,用最真诚的语气称赞张说的文采在天下无人能及,然后恳请他为姚崇撰写一篇墓志铭。 对张说这样极度看重自身才华和名声的文人来说,这种公开的恭维和对其文笔的认可,是根本无法拒绝的,他会因为想要彰显自己的文采、留下传世的文章,而进一步陷入姚崇设下的局中。 这两重诱饵环环相扣:先用钱财让张说放下警惕,再用名声让他彻底愿意为姚家做事,姚崇笃定张说无法抵挡这两点诱惑。 不过,姚崇也做了最坏的打算,他曾叮嘱家人,如果张说不上当,就立刻收拾财物,全家远走他乡躲避灾祸。 但好在是,张说也确实上当了,姚崇的儿子拿到张说亲笔写就的墓志铭后,没有片刻耽误,立刻将“张说宰相不计前嫌,含泪收下故友馈赠,并亲笔作墓志铭”的消息传遍朝野,同时将墓志铭原文呈报给唐玄宗。 皇帝看到这篇充满赞誉之词的佳作,龙颜大悦,一篇出自政敌之手的赞歌,更能彰显姚崇的功绩和人格魅力,于是他当即下令,把这篇墓志铭刻在石碑上流传后世。 到这里,姚崇生前布下的这盘 “棋局” 彻底结束,胜负已经分明,张说被彻底 “绑” 在了姚崇这边 —— 他收了姚家的财物,写了夸赞姚崇的碑文,皇帝还亲自为这件事做了 “认证”。 这时候如果张说再找姚家的麻烦,就等于公开承认自己是个贪图钱财、言行不一的小人,承认自己写的文章是假的,甚至还会让别人觉得皇帝的判断有问题,这样的后果,张说是绝对承担不起的。 据说,张说事后才猛然醒悟,气得直跺脚,大呼自己中了姚崇的“老奸巨猾”之计,他终于明白,自己已经从一个复仇者,变成了姚崇身后声誉最坚实的、也是最无奈的守护者。 信源:[1]《新唐书》
[微风]公元72患病,命不久矣。咽气前,他掐着长子的手,含泪说:“我走后,咱家会
千浅挽星星
2025-10-20 19:45:26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