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邻居家做客,刚进门就听见书房里的争执声——上初中的小宇对着电脑屏幕不肯挪窝,妈妈站在一旁急得红了眼:“你都玩一下午了,作业还没写,再玩眼睛都要瞎了!”小宇梗着脖子反驳:“我就想放松会儿,你总说要关了所有游戏,难道我连玩的权利都没有吗?” 看着这对僵持的母子,我忽然想起自己上学时的场景:偷偷用零花钱买游戏点卡,趁父母不注意偷玩半小时,被发现后总免不了一顿批评。那时候也觉得,大人们总把游戏当成洪水猛兽,却忘了我们在游戏里组队闯关时的快乐,忘了通关后和朋友分享的成就感。 其实,我们争论的从来不是“要不要关闭游戏”,而是“如何不让游戏占据生活的全部”。就像小宇妈妈担心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孩子因为沉迷游戏耽误学业、损害健康;就像很多成年人会在加班后玩一局游戏放松,却不会因为游戏放弃第二天的工作。游戏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它可以是疲惫时的解压阀,也可能是失控时的绊脚石,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握住“平衡”的开关。 我认识一位程序员朋友,他每天下班都会玩一小时竞技游戏,但从不会超时。他说:“白天对着代码高度紧张,晚上和队友配合打一局,反而能让大脑放松下来。”更难得的是,他会和上小学的女儿约定“游戏时间”——女儿完成作业后,父女俩会一起玩半小时益智类游戏,既能陪伴孩子,也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他看来,游戏不是“敌人”,而是可以和生活共存的“伙伴”,只要设定好边界,就能既享受快乐,又不耽误该做的事。 反观那些因游戏陷入困境的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游戏本身,而是出在“失控”上:学生因为熬夜打游戏上课走神,上班族因为沉迷游戏耽误工作,甚至有人把游戏当成逃避现实的借口。这些时候,需要调整的不是“要不要关闭游戏”,而是我们对待游戏的态度——就像吃饭不能暴饮暴食,睡觉不能黑白颠倒,游戏也需要有节制、有规划。 所以,与其纠结“支不支持关闭网络游戏”,不如学会和游戏“好好相处”。对家长来说,与其强硬禁止孩子玩游戏,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可以玩,玩多久合适”,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了解他们的兴趣;对成年人来说,与其在游戏里消耗时间,不如设定“游戏闹钟”,让游戏成为放松的方式,而不是生活的负担。 游戏本身没有错,它承载着很多人的快乐和回忆。我们不必用“关闭”的方式否定它,只需找到“平衡”的开关——让游戏成为生活的调味剂,而不是主菜。这样,我们既能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也能守住生活该有的节奏,这才是对待游戏最温柔也最理智的方式。

用户10xxx47
还是支持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