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杨夫人翁帆在《光明日报》写下“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时,那些跨越二十余年

流浪的西施菜菜 2025-10-20 09:23:51

当杨夫人翁帆在《光明日报》写下“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时,那些跨越二十余年的时光碎片,瞬间在墨色里有了温度。这份始于仰望的情感,从未因岁月流转而褪色,反而在生死相隔的时刻,愈发清晰地显露出原本的模样。 1999年汕头大学的初见,翁帆还是那个带着稚气的向导,而杨振宁已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巨擘。彼时她眼中的惊叹,或许早已埋下了仰望的种子。多年后重逢相知,他与她携手走进婚姻,外界的喧嚣从未真正惊扰这份情感的内核——正如翁帆后来所说,是杨振宁塑造了现在的她,给了她一个纯净的世界。这份“纯净”,恰是崇拜最本真的底色,让她得以透过世俗的滤镜,看见他灵魂深处的光芒。 清华园的“归根居”里,那些平静的朝夕藏着最生动的注脚。她会静静坐在一旁,听他谈及物理世界的星辰运转,看他在纸上写下复杂的公式,或是陪他翻看早年与爱因斯坦的合影。对翁帆而言,杨振宁不仅是伴侣,更是一本厚重的书,是指引她认知世界的光。他曾说她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而她回馈的,是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倾听与陪伴,是将这份仰望融入日常的温柔坚守。 当生命的时钟停在103岁的刻度,翁帆在悼念文中写下的,不是悲戚的挽歌,而是对他一生的礼赞。她特意翻译了他九十岁时写下的《九十抒怀》,“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每一句翻译都藏着她对他的深刻理解。那些“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的评价,既是对逝者的盖棺定论,更是她二十余年仰望的初心印证。 文末那句“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道尽了这份情感的真谛。翁帆对杨振宁的爱,从来不是依附于朝夕的相守,而是始于仰望、归于信仰的永恒。如今,他化作星空中的一点光,而她的仰望,早已成为带着力量的传承,在岁月里永远明亮。

0 阅读:1
流浪的西施菜菜

流浪的西施菜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