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烈士牺牲前的留影,他们牺牲那天是1950年6月10日。他们在特别军事法庭被审判完、写完简短遗嘱,就立即被送到了台北郊区马场町行刑。 有些荣耀,是在闪光灯下瞬间铸就的,全世界都看得到。还有一种荣耀,需要用几十年无声的坚守去换,埋在土里,藏在心里。吴石和他的战友们,恰好就演绎了这两种荣耀的交响。 故事启幕之处,定格于1950年6月10日的台北马场町刑场。那一方刑场,如同一扇沉重的门,缓缓开启了一段尘封往事的序章。蒋介石精心安排了一场大戏,记者和摄像机团团围住,就等着拍下共产党人跪地求饶的狼狈样,好拿来杀鸡儆猴。 事与愿违,他所预想的情节并未在剧本中上演。一切发展皆偏离了他的设想轨迹,剧本全然未按他心中的蓝图铺展。镜头里的烈士们,没有一个露出胆怯。44岁的朱枫,本是香港的成功商人,此刻却带着微笑,被捆绑时高呼口号,直到子弹穿透她的身体。 被台媒形容为“形象英武”的聂曦,一脸大义凛然;陈宝仓泰然自若,把死亡说成是“回家”;而吴石,神情自信,他甚至告诉行刑的士兵,几十年后,他的魂魄会回到故里。 蒋介石想拍一部震慑人心的宣传片,结果却亲手为英雄们拍下了“视死如归”的永恒定格。据说他事后对此后悔不已,因为这份被曝光的荣耀,从一开始就脱离了他的掌控。 然而,镜头的焦点之外,另一种更沉重的荣耀才刚刚开始。当时有1500多名干部秘密入台,最后牺牲了超过1100人,巨大的牺牲让保密成了幸存者最重要的任务。 吴石的女儿吴兰成,就是这份沉默荣耀的背负者。这位上海第一医学院的高材生,被分配到内蒙古牙克石,一个冬天能冷到零下40度的林场。她顶着“国民党将军女儿”的帽子,在一个只有4名医护的简陋医院里,一干就是25年。 妇产科接生、儿科看病、外伤急救,她什么都干。林场突发火情,浓烟滚滚、火势凶猛。她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冲进火海,在那弥漫的浓烟中艰难搜寻,以柔弱之躯,竟背出了六名伤员。没人知道,组织早就告诉了她父亲牺牲的真相,但要求她必须保密。 这份荣耀,还包括吴石的骨灰在台北的寺庙里静静躺了三十多年;他的妻子王碧奎坐完牢后,独自把孩子拉扯大,直到1980年才移居美国,临终遗愿只是与丈夫合葬。 这份深藏不露的荣耀,直至1973年吴石被追认为烈士,才让吴兰成的境遇迎来转机。往昔的沉抑终被荣光穿透,命运自此开启新篇。 时间快进到今天,今年将在央视黄金档播出一部叫《沉默的荣耀》的电视剧,它把这段历史原原本本地搬上了荧幕,而且超过九成角色都用了真名。这跟多年前那部以吴石为原型、却用了化名“余则成”的《潜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就像一次正式的、面向全国的“历史解密”。节目收视率瞬间“炸裂”,热度呈井喷之势。其峰值一路飙升,成功突破3.07%,这般傲人成绩,着实令人惊叹,尽显火爆之态。更惊人的是,无数观众自发跑到北京西山的无名英雄广场献花,在吴石等四人的雕像前排起长队。 那个广场是2013年建的,纪念墙上刻着846个名字。现在,这份尘封七十多年的荣耀,通过荧幕,和今天的人们产生了强烈共鸣,甚至有人说,这是“台湾该回归了”的信号。毛泽东当年那句“虎穴藏忠魂”的赞诗,在此刻有了全新的回响。 从马场町的镜头,到牙克石的沉默,再到今天纪念碑前的花海,这是一曲跨越世纪的荣耀双重奏。“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话不光是烈士说的,也是他们的家人用一生去践行的。如今,那响彻云霄的回响,恰似一记掷地有声的回应,是对他们最恰切、最有力的答复,在时光中久久回荡,诉说着无尽的答案。
1950年6月10日,吴石将军被执行死刑前,他突然笑着转头,开心的看着朱枫,陈宝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