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专访)凤凰周刊:中国的科研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准?
杨振宁:近代科学在西方有三四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却不过六七十年,中国前沿科学相对落后,不稀奇。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中国科学的进步速度非常惊人。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简直是少而又少,如今,从量上来说,已经有很大进步。而在质量方面,国际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年轻的华裔数学家在中国长大并接受大学教育,最近10年在西方国家做研究。他们在世界第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很受重视的。培养科学家比培养运动员复杂,需要更长时间的准备,更长时间的训练,更长时间建立传统,是件急不来的事情。应该从整体发展的经验多着想,才能了解前途应该怎样规划。中国对于科技发展的投入还要增加一些,更加强调合理分配。合理的、有效的分配,必须依赖于对科学发展有相当认识的决策人。
凤凰周刊:请你预测一下,中国的科学家何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科学的发展来源于两种不同的动力。一种是无目的的研究,美国科学家劳特布尔之前一般用平均磁场做核磁共振,而他却出人意料地加入了不平均磁场,竟然就成像了,获了诺贝尔奖。科学研究往往是忽然想出一个妙招,加些别人想不到的小窍门,就可能出大成果。这需要有广大对于现代科研器材有认识,又有聪明脑筋的人投身到不是预先有目的的、更多凭兴趣的科学研究中去。
另一种科学研究则是有目的的,比如,制造超短波长的激光,如果做出来,也很有可能得诺贝尔奖。这两种情况在中国都有可能出现,但要尽快使得年轻人走到有可能有重大发展的领域中去,我对未来发展很乐观。中国的基础教育打下的底子要比国外扎实。清华大学等一流大学的数学、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们,绝大多数非常优秀,比起美国类似大学的研究生来,并不差。但在国内大学,在信息灵通方面显然要比国外大学逊色。美国著名大学数学系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这些学校里的研究生,对于数学界最敏感、最有发展前途的领域,知道得一清二楚。中国大学的学生在这方面没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