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自作自受!收到中方制裁令的当天,李在明就知道事情麻烦了 中国商务部10月

永贞看台海 2025-10-18 09:52:28

韩国自作自受!收到中方制裁令的当天,李在明就知道事情麻烦了 中国商务部 10 月 14 日发布第 6 号部令,将韩华海洋旗下 Hanwha Shipping LLC、Hanwha Philly Shipyard Inc. 等 5 家美国子公司正式列入反制清单,明确禁止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开展任何交易合作。 消息发布后,尽管韩国总统室态度强硬,宣称 “韩中合作规模有限,影响不大”,但客观数据显示,在反制措施发布当日,韩华股票就开始下跌,最高下跌幅度竟达9%。 那么,中国为何会突然制裁这家韩企呢?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这家公司了。 投名状背后:韩华与美国的军工捆绑 为彻底绑定美国军工体系,韩华在 2024 年特意收购了费城造船厂,还砸下 50 亿美元搞基础设施升级,打算把这里的舰艇年产量从不到 2 艘提升到 20 艘。 今年 8 月,李在明访美期间,专程前往这家船厂为合作站台,不仅出席了美国国家安全多任务船 “缅因州” 号的命名仪式,还明确承诺投入 1500 亿推进合作,随后又对媒体表态 “核心技术需与盟友保持一致”。 这显然并非单纯的企业商业行为,而是带有政府背书性质的 “投名状”。换言之,这家企业早就不满足于船舶制造,正从舰艇维护维修逐步转向直接为美军造舰。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资料显示,今年 3 月刚在韩国巨济船厂完成美军后勤补给船 “沃利・谢拉号” 的全面大修,这也是韩国企业首次独立完成美军舰艇的例行检修项目。 除此之外,根据商务部的声明,显然是掌握了其协助美国对中国海事领域启动 301 调查的证据。所以中方的这一举措并非 “突然”,而是对韩企深度配合美国遏制中国、损害中方利益的精准回应。 那么,对中国市场经济依赖度极高的韩国,为何执意靠拢美国呢? 其实,这就得说一下李在明政府想要践行的 “左右逢源” 策略了。 通过抱紧美国大腿开展军工合作,试图换取美国对韩国汽车、芯片产业的关税豁免;同时希望继续维持在中国市场的收益,认为中国会对其 “背后拆台” 的行为保持容忍。 但最终结果却是,美国方面的关税豁免承诺迟迟未兑现,中国的制裁率先落地,所谓 “两头讨好” 的计划,彻底沦为 “两头受损” 的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此次反制策略与以往明显不同,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反制体系从 “点对点打击” 向 “生态链打击” 的升级。 过去,中国对美反制多集中在加征关税或限制高科技出口,目标均为美国本土企业;而此次,中方精准锁定韩华的美国子公司,表面针对韩企,实则剑指美国构建的 “遏制外围网”。 美国此次对中国海事领域发起 301 调查并实施限制措施,本就违反国际法准则,却刻意拉拢盟友企业充当 “马前卒”,试图用第三方力量削弱中国产业链竞争力。 中方此次制裁正是明确传递信号:无论企业所属国家,只要为美国遏制中国提供便利、损害中国利益,都将面临同等反制。而这一举措,也给所有参与美国围堵计划的企业敲响警钟。 警示全球:“白手套” 们的生存危机 近年来,美国频繁联合盟友构建各类 “小圈子”,从推动韩国造船合作,到拉拢荷兰限制光刻机出口,再到试图在东南亚构建替代供应链,始终在利用第三方企业充当 “白手套”。 此前这些企业普遍认为 “配合美国行动,中国不会采取强硬措施”,但中方此次依据明确法律条款实施精准制裁,彻底打破了这种侥幸心理 —— 无论企业归属哪国,只要参与美国围堵中国的链条,就可能被纳入反制范围。 这也让荷兰 ASML、日本半导体材料企业、等不得不重新权衡: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是否值得为配合美国而冒险? 规则易主:中国反制的主动布局 目前李在明政府已紧急召开会议,并尝试开启沟通渠道。但若要展开谈判,韩国需展现实质诚意。这种诚意并非停留在 “重视中韩关系” 的口头表态,而是要停止配合美国的遏制计划,避免韩国企业成为美国的 “马前卒”。 从战略层面看,中方此次行动标志着反制思路已从 “被动防御” 转向 “主动布局”。过去美国依靠关税、禁运、军援等手段构建优势,如今中国通过 “生态制裁” 打破其盟友网络;美国试图用自身制定的规则压制中国,中国则开始依据本国法律主动掌握规则解释权。

0 阅读:64

猜你喜欢

永贞看台海

永贞看台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