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评委痛批中国科研顽疾!诺贝尔奖评选刚结束,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评

真实安德烈 2025-10-17 18:17:35

诺奖评委痛批中国科研顽疾!诺贝尔奖评选刚结束,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化学奖评委邹晓冬的一番话就在科研圈引发热议。 她直指中国科研论文数量在多个领域占比过半,真正开创性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大多是对现有成果的修修补补。 按202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中国的热点论文数量占了全球48.4%,妥妥的世界第一,可再看《科学》《自然》《细胞》这三大顶刊,全年5907篇论文里中国只占395篇,比例刚到6.7%。 问题的根子其实不难找,很多科研团队是被“论文KPI”牵着鼻子走。 过去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评职称、给资助,眼睛就盯着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一篇顶刊能抵半条命,谁还愿意耗个三五年啃硬骨头? 就像基因编辑成了热门领域后,一堆团队扎堆跟着做Cas9的改良,反正照着现有框架修修补补,发论文快、风险小,至于能不能突破别人的专利壁垒,没人真较真。 邹晓冬特意强调,诺奖从来不看论文发在哪儿,关键是有没有“从0到1”的开创,可现实里,太多人忙着在别人的“1”后面加零,凑够数量就算完成任务。 这种“追热点”的风气还催生出不少“论文工厂”式的研究。有圈子里的人开玩笑说,现在找研究方向不用看文献,看哪个领域资助多、期刊收稿快就行。如前几年人工智能热,不管是搞生物的还是搞材料的,都想搭个边发篇交叉学科论文,至于研究本身有没有实际价值,反而成了次要的。 南京大学之前就改了这毛病,把论文在评价体系里的权重从80%砍到50%以下,转而看重实际贡献,结果像许昌那样深耕核物理的学者,没堆论文也能全票评上教授,这说明不是科研人员不想原创,是评价指挥棒没指对方向。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凑数,上海科技大学季泉江团队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 2021年他们折腾出Cas12f微型基因编辑器,分子尺寸只有Cas9的三分之一,本来是个大突破,结果发文当天,韩国、美国团队也发了类似成果,就因为人家早几个月申请专利,中国只能看着别人拿融资。 换作急功近利的团队,可能就转头去蹭别的热点了,但季泉江他们没放弃,反而沉下心从南海海底的微生物里“挖”出了全新的Cas12n。 这东西藏得特别深,引导RNA居然躲在编码区里,之前没人发现过,团队硬生生试了两年,差点放弃的时候才测出效果,最后就靠这一篇《分子细胞》的论文,填补了国内基因编辑底层技术的空白,专利还卖到了欧美澳日,成立的公司一开张就拿了几千万融资。 更关键的是,这种真原创从来不缺认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现在专门设了原创探索计划,2024年光数理科学部就资助了13个项目,像北京大学舒菁团队搞的暗物质探测技术、南方科技大学吴雷的湍流研究,都是没人走过的新路,照样拿几百万资助。 季泉江团队的成果也被当成标杆,这跟那些发了几十篇论文却没突破的团队比,反差太明显了——前者是在造新工具,后者只是拿着旧工具反复磨洋工。 邹晓冬说中国科学家要学会“打出国门”在国际上“卷”,但这“卷”得是原创能力的比拼,不是论文数量的较量。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每年花那么多钱搞研发,产出的论文能堆成山,可核心专利还是攥在别人手里,就像之前的Cas9,用一次就得给别人交钱。季泉江团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们不跟别人挤独木桥,反而自己开了条新路,Cas12n不仅自主知识产权在手,还比前辈们的工具更好用,这才是邹晓冬说的“发现空白领域”的能力。 反观那些沉下心搞原创的团队,如季泉江们,拢共就发了两篇关键论文,却比一堆“灌水论文”更能推动行业进步,还能拿到真金白银的支持和国际认可。 这正好说明,科研的本质从来不是“数量竞赛”,而是“突破竞赛”。 什么时候更多团队能放下对论文数量的执念,像挖宝藏一样去探索未知领域,什么时候中国的科研才能真正从“论文大国”变成“创新大国”,到那时候,邹晓冬说的“诺奖越来越近”才不是一句客套话。 毕竟科学史上留下名字的,永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不是把螃蟹腿拆成一堆零件卖的人。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诺奖评委:“顶刊”不是评奖标准》,2025年10月10日

0 阅读:0
真实安德烈

真实安德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