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陈长捷被特赦后,周恩来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表示希望可以回到上海和妻子团聚。不料,10年后,陈长捷在上海自杀…… 这份团聚的心愿,很快在周恩来的关照下落了地。他不仅获准返沪,更被安排到上海政协文史资料组任职,专门整理战争年代的史料。 这份工作对他而言不是闲差,而是沉甸甸的使命。那间挤在旧洋房里的办公室冬冷夏热,他却每天清晨七点准时伏案,抄录校勘从不间断,三年就写下三十余万字手稿。 谁能想到,这位握笔时手指微颤的老人,曾是在平型关与板垣师团血战十二昼夜的抗日名将?当年阵地上每寸黄土都浸着鲜血,他的指挥部三天换四处仍死守不退。 可天津战役的选择,终究成了他绕不开的坎。1949年城破被俘时,他对着傅作义说出的那句“他们,进来啦”,成了人生转折的注脚。 秦城监狱十年改造,他从昔日将军变成挥锄劳作的犯人,寒冬里主动疏通结冰的化粪池,双手冻裂也没怨言。这份悔改,连傅作义都看在眼里,专门在汇报中为他陈情。 回到上海的七年,是他人生中难得的安稳时光。三十平米的里弄房里,四口之家虽拮据,却终于找回团圆滋味。福州路的旧书摊常能见到他的身影,帆布包里总装着军史资料。 他在《平型关记略》里写下批注:“为国而战,应不计党派,只计民族。”这行字既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晚年最清晰的立场。 1966年的风暴打破了平静。“旧军阀”“阻挠和平”的帽子接连落下,曾经的功绩被刻意抹去。这位把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的老人,终究没能扛住压力。 1968年清明夜,他留下“愧对国家宽大,唯愿清者自清”的绝笔,结束了一生。直到1979年,他的名誉才得以恢复,遗骨迁入龙华革命公墓。 追悼会上那句“忠诚于民族,服从于人民,鞠躬于学术”的评价,算是给了他迟来的公正。从抗日英雄到阶下囚,再到文史专员,他的一生始终与时代绑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59年陈长捷被特赦后,周恩来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表示希望可以回到上海和妻子团聚
探史官
2025-10-17 16:26:5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