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全体会议时宣布 俄罗斯总统普京10月16日在莫斯科出席“俄罗斯能源周”论坛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17 16:06:17

普京全体会议时宣布 俄罗斯总统普京10月16日在莫斯科出席“俄罗斯能源周”论坛全体会议时表示,全球能源关系正在经历重塑过程。他指出,这一变化既与新经济中心崛起的客观进程有关,也是西方精英主动破坏的结果。   经合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能到3.2%,比上半年预测上调了0.3个百分点,这种增长韧性刚好说明西方想用能源制裁遏制对手的办法行不通,全球能源关系的重构已经成了挡不住的时代潮流。   先看客观进程这方面,新经济中心的崛起正在从根上改变全球能源的流向和结构。就说印度这个能源需求大户,2021年俄罗斯原油在它进口总量里只占2.1%,可到2023年这个比例一下子涨到38.8%,每天多进口173.2万桶,这种结构性变化绝对不是偶然的。   IEA预测2025年印度原油需求会比去年增加21万桶/日,能贡献全球需求增量的19%,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每天进口量已经稳定在1000万桶以上,亚洲这两个引擎的能源需求正在重构全球供应链。   俄罗斯显然敏锐抓住了这个趋势,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的输气量已经提到300亿立方米/年,北极LNG项目也把主要出口方向定在亚洲市场,这种"东移"战略不是随便选的,而是对经济重心转移的必然回应。   再看欧洲,因为人为切断和俄罗斯的能源联系,德国工业电价在北溪管道爆炸后涨了三倍,好多制造业企业都搬到美国,能源基础设施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萎缩,这正好说明违背经济规律的能源政策最后肯定要付出代价。   再看西方精英的主动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案的最新进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25年10月意大利最高法院不同意把乌克兰籍嫌疑人引渡到德国,这个裁定不光暴露了欧盟内部司法标准的分裂,还让事件背后的地缘政治纠葛摆到了台面上。   德国检方指控嫌疑人是乌克兰安全局精英部队的,用假身份租了帆船实施爆炸,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质疑不是没道理——深海爆破需要专业技术和国家层面支持,根本不是"小船上的潜水员"能单独完成的。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资深记者西摩·赫什之前的调查直接指向美国参与策划爆炸,虽然美方不承认,但事件造成的实际后果很明显:德国少了55%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工业竞争力受了重挫,而美国却通过给欧洲高价卖LNG赚了不少钱。   这种"靠破坏维持霸权"的逻辑在能源领域表现得明明白白,从欧盟给俄石油设60美元/桶的价格上限,到美国逼着盟友抵制俄罗斯能源,西方想靠行政手段扭曲市场规律,结果却让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得厉害,2023年国际油价波动率比2021年上升了47%,这种破坏行为最后反而坑了自己的经济稳定。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俄罗斯的应对办法显得特别主动和灵活。在西方制裁逼着俄油降价出口的情况下,俄罗斯不光没陷入能源收入崩溃的困境,反而通过调整出口结构实现了市场多元化。   2024年印度每天从俄罗斯进口179.7万桶原油,占它进口总量的37.9%,中国和俄罗斯的原油贸易也保持着每年15%的增速,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满负荷运行后,每年能给中国输送380亿立方米天然气。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推动能源贸易用本币结算取得了实际进展,和中国、印度等国的能源交易里,卢布和人民币结算占比已经超过40%,这不仅降低了对美元的依赖,还重塑了全球能源贸易的货币格局。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OPEC+框架里发挥着关键的协调作用,通过适当减产稳定国际油价,既保障了产油国的利益,也给全球能源市场提供了必要的稳定性,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和西方的破坏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普京强调"全球经济还在持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变了",这个判断准准抓住了当前世界经济的脉搏。经合组织预测2025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能到4.5%,远超发达经济体1.2%的平均水平,这种增长差异背后正是能源格局的深刻调整。   当西方想通过制裁把俄罗斯排除在全球能源体系之外时,新兴市场国家却用更开放的态度和俄罗斯合作,这种对比很清楚地说明:能源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它的配置不该受政治操弄影响,而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和各国共同利益。   俄罗斯在这场能源秩序重塑中扮演的角色特别关键,它既是变革的推动者,也是稳定的维护者,通过把能源合作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正在构建一个更多元、更公平的全球能源新秩序。   从根本上看,全球能源关系的重塑过程,既是经济规律的必然体现,也是多极化趋势在能源领域的具体表现。西方精英的破坏行为或许能制造短期混乱,但挡不住新兴经济中心崛起的历史潮流,也逆转不了能源格局向更公平合理方向发展的大势。  

0 阅读:5

猜你喜欢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