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改名定鼎门大街为天街, 是对文学称呼天街的襁褓, 不可理喻。 它不仅是对文学作品与历史的污染。 而且, 让现代人模糊了文学中天街的概念。 似乎提到天街, 就是洛阳的一条街道。 比如, 天街小雨润如酥, 写的就是洛阳天街的错误认知。 古诗中的“天街”, 并非特指某一处固定地点, 是对都城核心街道的泛称, 具体所指向, 需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与背景判断, 主要分两类: 1、代指长安(今西安)的中轴线大街,即朱雀大街。唐代多数提及“天街”的诗句,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均以长安朱雀大街为原型。因长安是唐王朝都城,其主干道宽阔繁华,是诗人笔下“天街”的主要意象来源。 2、代指洛阳的核心干道:部分诗作(如曹松《武德殿朝退望九衢春色》)因诗人任职或游历洛阳,此处“天街”实际指洛阳的定鼎门大街(即当代洛阳天街的历史原型),因洛阳作为唐代东都,其主干道规格与繁华度仅次于长安。 简单来说,“天街”是诗人对都城最气派、最核心街道的文学化称呼,而非具体地名,长安和洛阳的主干道都曾是它的现实原型。 而今天, 洛阳的天街只是为了迎合韩愈的诗句, 是当今文学化的设计, 而非历史原貌。 这种文学化设计, 无可非议。 问题是把文学上主要街道的泛称, 命名为城市的街道, 就是对天街的污染, 和对历史与文化的混淆, 让当代人陷入历史与文化的泥潭。 洛阳的定鼎门大街, 就如同西安的朱雀大街, 从没有被历史上的官方, 命名为天街。 只是诗人对都城的中轴线, 比如朱雀大街。 或者,洛阳的主干道, 定鼎门大街的文学化称呼。 今天, 洛阳官方把历史上的定鼎门大街, 改名为天街。 让文学中的天街, 变为一个地方的街道名。 彻底改变了当代人, 对古代诗人笔下天街的直接认知。 虽然天街从来不是指哪一条道路, 但洛阳把定鼎门大街, 直接改为天街, 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这种把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比喻, 变为现实中的街道名称, 着实混淆了诗人笔下天街的文学概念。 让现代人误以为, 天街就是指洛阳的原定鼎门大街。 偷梁换柱的把诗人笔下的天街, 归为描写洛阳的天街。 看看以下十首含有天街描写的诗句: 哪一首是描写洛阳的? 1.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2. “玉殿朝初退,天街一看春。”——曹松《武德殿朝退望九衢春色》 3. “愁见天街草,青青又欲生。”——罗隐《雪霁》 4.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二》 5. “夹道骞华笼彩仗,红云扶辂辗天街。”——范成大《白玉楼步虚词(六之四)》 6. “夜半天街灯火收。”——吴潜《长相思》 7. “忆昨天街预赏时。”——姜夔《鹧鸪天(元夕不出)》 8. “若教更近天街种,马上多逢醉五侯。”——吴融《海棠二首》 9.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裴夷直《和周侍御洛城雪》 10.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韦庄《秦妇吟》 十首出现天街的诗句, 有几首是描写洛阳定鼎门大街的。 没错,只有二首。 为了直观反映洛阳天街设计的理念, 与历史上的定鼎门大街原貌, 不妨做个简单对比。 一,历史名称变化。 古代,官方名称为“定鼎门大街”,是隋唐洛阳城的干道,“天街”为文学泛称(非官方命名)。 现代,直接命名为“天街”,是沿用韩愈诗句中的文学概念,强化文化符号属性。 二,行道树木, 古代,以石榴树和樱花树为主,象征皇室富贵与城市繁盛,无大规模种植柳树的记载。, 现代,以柳树为主要行道树,直接呼应“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诗句意象。 三 ,路面 古代,主体为夯土路面。 现代,采用全路段石板铺设,并刻意在石板间留缝隙种植小草,还原“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中场景。 四,设计核心, 古代,以功能性和等级制度为核心,服务于都城交通与礼仪需求。 现代,以文化传播和景观共鸣为核心,优先满足大众对“诗意天街”的认知,弱化考古级复原的严谨性。 总之,洛阳的天街,是为了完全迎合韩愈的诗句,而命名,设计和改造的一条景观路。 特别是对定鼎门大街的直接改名,叫天街。让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受到严重的污染,混淆了天街的寓意,让天街的文学属性消失殆尽,把文学中的比喻,当成了现实历史地理认知。 为了发展旅游,为了迎合韩愈笔下的天街也无妨,关键是让天街,不再泛指诗人笔下的都城中轴线。这种改名,利了自己,损了历史文化。为了旅游,为了韩愈的诗,值得吗?不得不让人嘘声,一句话,改定鼎门大街为天街,是对文学称呼天街的襁褓,不可理喻。
洛阳改名定鼎门大街为天街, 是对文学称呼天街的襁褓, 不可理喻。 它不仅是对文学
在哪里呢
2025-10-16 08:50:2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