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361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了!这个国家很有意思,2

纸上点将 2025-10-15 19:44:36

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361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了!这个国家很有意思,20年前与中国的合作中,二话不说就撕毁订单,甚至还拒赔300多的亿的违约金,没想到现如今又找上门来求帮忙了,那我们会不会帮呢? 马达西奇公司作为乌克兰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骨干企业,其根基可以追溯到苏联时代。那时,公司专注于军用和民用发动机的研发与生产,供应安-124大型运输机和米-26重型直升机等关键装备。这些产品出口量大,技术门槛高,帮助乌克兰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到1990年代,公司员工超过2万人,年产值占乌克兰国防工业的显著份额。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济转型艰难,马达西奇订单锐减,尤其是俄罗斯市场占比高达70%,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导致禁运,收入直接腰斩。资金链断裂,工资拖欠,生产线闲置,公司高层开始寻求外资注入,以维持运营和技术升级。这段时期,马达西奇从昔日巨头滑向生存边缘,暴露了后苏联国家在军工转型中的普遍困境。 中国企业对马达西奇的兴趣源于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技术短板。2016年,天骄航空产业投资公司启动接触,逐步增加持股,到2017年已购入41%的股份。协议约定,中国方注入2.5亿美元,用于厂房升级和新产品开发,同时计划在重庆建立合资工厂,生产和维修发动机。这笔投资不仅缓解了马达西奇的资金压力,还承诺保留乌克兰就业岗位。双方签署多项合作备忘录,涵盖技术转让和联合研发,旨在实现互利共赢。中国企业视此为填补大推力涡轴发动机空白的机会,而乌克兰则借机重振工业。起初,一切顺利,股份转让获初步批准,公司运营回暖。但潜在风险已现,乌克兰国家安全局从2017年起介入调查,冻结部分交易,理由涉及国家资产保护。这反映出地缘政治因素开始渗入商业合作。 合作推进中,中国企业履行承诺,资金到位后,马达西奇启动生产线改造,引入数控设备,提升了TV3-117系列发动机的效率。2019年,持股比例升至56%,中国方主导部分决策,规划了重型直升机动力系统的本地化生产。这对中国的涡扇-10和涡扇-20项目有借鉴价值,能加速军民两用技术的融合。乌克兰政府初期默许,甚至出席签约仪式,强调经济效益。但外部压力渐增,美国国务院多次表达关切,称中国获取核心技术将威胁区域安全。2019年,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乌时,直接点名马达西奇案,敦促加强审查。北约报告也列出潜在风险清单,这些干预让乌克兰决策层左右为难,一方面需西方军援,另一方面外资能救急工业。 2021年3月,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突然转向,宣布马达西奇涉及国家安全,直接启动国有化程序。法院迅速执行,冻结所有中国持股,资产转入国家控制。这一步骤源于总统泽连斯基签署的制裁令,针对天骄航空及其关联方,禁止进一步交易。协议中违约条款明确,若单方终止,需赔付361亿人民币,约合50亿美元,包括直接投资和预期收益。但乌克兰当局回避执行,仅口头承诺“依法补偿”,实际拖延至今。中国企业损失惨重,不仅股权蒸发,还包括前期研发投入和供应链调整。国有化后,马达西奇名义上稳定,但生产效率下滑,依赖国家补贴维持。这暴露了乌克兰在平衡外资与安全的失策,迎合西方却牺牲自身经济利益。 困境中,乌克兰开始释放重启合作的信号。2024年8月,外交部确认中国投资者有权索赔,并暗示谈判空间。国际会议上,乌方代表私下接触中方,提及补偿旧账和联合重建可能。这源于马达西奇技术对中国重型发动机的参考价值,如D-136涡轴系统,能补足涡扇-20的短板。中国航空产业已进步显著,但特定领域合作仍有空间。乌克兰需证明诚意,包括支付部分赔款和稳定保障,否则难获信任。这件事提醒,国际合作需讲规矩,地缘博弈下,商业诚信更显珍贵。

0 阅读:2

猜你喜欢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