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悲剧,不等于传播负面——谈聊城醉驾事件的真正价值,是在缝合秩序,而非破坏秩序

枫叶漫天 2025-10-15 19:10:27

报道悲剧,不等于传播负面——谈聊城醉驾事件的真正价值,是在缝合秩序,而非破坏秩序 今天中午10点多。我在今日头发布一篇《醉驾撞出8死4伤,聊城男子的胆子从哪来?醉驾的底气从何在?》的作品,被审核机器狗判定“易引发社会恐慌、负面价值观误导,传播不良价值观”,我感到十分意外,并认为这一判断或许源于对文章核心立场的误读。在此,我希望能诚恳地阐述我的写作初衷,并说明为何此类报道与反思,非但不是“消极”与“误导”,反而是构建社会共识、维护公共安全不可或缺的正面力量。 首先,我的文章旨在“谴责破坏秩序者”,而非“传播破坏秩序”。 这两者有本质区别。文中所有对肇事者心理的分析——无论是“技术好”的狂妄、“一小段”的侥幸,还是“自己担”的自私——其目的都是为了彻底揭露和批判这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这如同我们抨击盗窃、诈骗等犯罪行为一样,分析其动机是为了更好地防范与警示,这本身就是对“遵守交通秩序”这一社会核心规则的坚决捍卫。如果因为讨论了“破坏秩序的行为”,就被判定为“传播破坏秩序”,那无异于将揭露罪行的记者等同于罪犯,这在逻辑上是难以成立的。 其次,真正的“负面价值观误导”是对恶性事件的沉默或淡化,而非深刻的反思。 这起案件导致8死4伤,是血淋淋的公共安全悲剧。如果对此类事件轻描淡写,或者只允许报喜不报忧,才会真正误导公众,让一些人误以为“醉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相反,我的文章直面惨痛的后果,深入剖析其根源,正是为了向社会发出最强烈、最清晰的警示:酒杯与方向盘绝不能共存。这种基于事实的、痛彻心扉的提醒,其所传递的“敬畏生命、遵守交规”的价值观,是无比正面和积极的。它是在用他人的悲剧,挽救可能发生的下一个悲剧,这是最大的社会责任感。 再者,所谓“引发社会恐慌”,应理解为一种必要的“安全警示效应”。 面对如此惨烈的悲剧,公众感到“气愤”和“心疼”是正常且健康的社会情绪,这并非破坏性的“恐慌”,而是凝聚了社会共识的“警醒”。这种警醒,会促使每一位读者在内心敲响警钟,重新审视自己或身边人“酒后碰方向盘”的危险行为。它的直接社会效果,是让更多人选择代驾,是让亲朋好友之间更敢于劝阻酒驾。这种源于负面事件的正面引导作用,其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所谓的“恐慌”效应。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惧怕对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正能量并非只有赞美一种形式。 批判丑恶、鞭挞罪恶、以案说法,同样是传递正能量、凝聚社会正气的关键途径。我的文章结尾明确呼吁“酒杯和方向盘,永远不能碰在一起”,并希望“这样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这清晰地表明,文章的最终落脚点是建设性的、是充满希望的。 因此,我认为我的文章非但没有违反平台规范,反而是在通过符合新闻事实的案例,进行一场有益的公共安全讨论,其核心价值观是正向的。恳请审核老师能重新审视文章的完整立意与社会价值,给予通过。让这样的声音发出来,本身就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有力维护。

0 阅读:0
枫叶漫天

枫叶漫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