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然而,事实证明,这两点都想错了!” 先说说科尔图诺夫这个人吧,他不是空谈理论的学者,而是实打实干了四十多年外交分析的行家。1955年出生在莫斯科,1979年从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毕业,拿了历史学位,之后在那儿读了研究生,专攻国际关系。毕业没多久,他就进苏联外交部干活儿,先去伦敦大使馆实习,负责翻英国报纸,整理对苏联政策的评论。接着调到华盛顿大使馆,继续盯美国政界动向,分析美苏谈判。80年代中期,回莫斯科升了职,主管美国政策研究,写了堆内部报告,焦点在军控和东欧事务上。苏联散架后,他转行智库,1992年进莫斯科外国政策研究所,当研究员。90年代中,他跑欧洲开会,讲俄罗斯在后冷战秩序里的位置。96年又跳槽到新西兰国际科学基金会,当高级研究员,研究欧亚合作。2000年代,他参与国际项目,在柏林研讨会辩能源地缘政治。到2011年,他当上俄罗斯国际事务理事会的学术主任,很快就升理事长。这个理事会是克里姆林宫和外交部撑腰的,办了上百场圆桌讨论,他主导的团队分析全球战略,发表了120多篇论文,盖美俄互动、核不扩散啥的。2024年,他还去北京线上会,聊中俄贸易数据对供应链的影响。到2025年,他淡出公众视野,但他的分析影响还在。 你看,他的话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一辈子摸爬滚打的经验。你觉得,这样的背景,会让他怎么看中俄伊三国的纠葛? 现在,咱来扒扒俄罗斯这边的错觉。2014年克里米亚事儿一出,西方立马冻俄罗斯资产,切SWIFT支付,欧盟禁运清单拉得老长。俄罗斯那边想,哎呀,要是我们消停点,欧美精力就得全砸中国头上,中国为了能源稳当,肯定得当救火队长,无条件援助。结果呢?中国是签了天然气协议,但那是谈了十年,拖到2014年5月21日才敲定,30年合同,4000亿美元,从2018年起每年380亿立方米,价格按市场机制走,没额外折扣。中国买气是买,但绝不吃亏。 你想想,这协议签前,俄罗斯被制裁咬得够呛,损失上千亿,可中国没急吼吼地松口,而是三轮谈判,逐条抠细节。俄罗斯本想靠“示弱”换大包援助,现实一巴掌扇醒:中国要合作,但得对等。2022年乌克兰冲突爆,中国一口咬定中立,没送武器,没公开站队,只继续买油气,但价格跟着国际波动走,俄罗斯想多要点?门儿都没有。中国进口俄油气是真事儿,但没为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买单。 这不就是科尔图诺夫说的那种错觉吗?俄罗斯总觉得中国离不开自己,结果发现,中国有“一带一路”,跟140多个国家做生意,能源来源广着呢,不会因为俄罗斯“躺平”就乱了阵脚。你说,这算不算俄罗斯冷战老思维的尾巴? 伊朗那边,也差不多,自认中东反美先锋,以为中国能源命脉捏自己手里,只要伊朗低调对抗,美国就转头搞中国,中国得替伊朗扛压力。2020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伊朗石油出口掉九成,官员们算损失算到手软。可他们还幻想着中国直接给钱给技术。2021年3月27日,签了25年全面合作协议,伊朗以为捞到救命稻草。中国承诺投4000亿,换伊朗稳供石油,还拉伊朗进“一带一路”。但协议是框架性的,实际执行得伊朗开放市场、分享技术,石油卖价按国际行情,没单向援助。 到2023年,协议落实慢,伊朗推销石油,中国买是买,但折扣基于市场数据,没卷进美伊对抗。中国2015年是伊核协议关键推动者,劝和促谈,保持中立,既不得罪美国,也不甩伊朗。 2025年,伊朗想快点落实协议,向中国汇报美谈进展,但中国还是强调互惠,先开放市场再说。 伊朗本想靠“反美旗帜”换援助,结果中国跟沙特、阿联酋签大单,能源稳得一批。你觉得,伊朗这算不算高估了自己对中国的“不可或缺”? 科尔图诺夫在2024年采访里直言,这种错觉是冷战后遗症,总想“站队”换保护,可中国用行动证明,国际事儿里,没永远朋友,只有永远利益。他在2025年6月谈以色列-伊朗冲突时,说这对俄罗斯有好处,能分散欧美注意力,但也提醒,中俄合作得成熟点,别指望中国无底洞。 俄罗斯和中国2024年贸易破2440亿,但这是双赢,不是俄罗斯单吃。中国在乌克兰上中立,出口双用物资有,但没越红线。 伊朗核事儿,中国2025年3月提五点主张,反对非法制裁,推动外交解决。 8月,中俄联手挺伊朗,反对欧洲重启制裁。 你看,中国不是冷血,而是算得清:帮是帮,但得守底线。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文史啊旺
2025-10-15 18:50: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