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4日,以色列政府表示,除用于特定的人道主义基础设施用途外,燃料和天然气不得进入加沙地带。 自15日起,每天可进入加沙地带的援助物资卡车数量为此前商定数量的一半。 这事一宣布,国际社会立马就议论开了。 其实对于加沙来说,每天的援助卡车是救命稻草。 那边吃的、喝的、医疗物资本来就极度紧缺。 这回卡车数量骤减,意味着加沙民众的压力立刻又加重不少。 以色列方面给出的理由是安全考虑,担心物资被武装组织截流,甚至还规定燃料和天然气只能用于指定的基础设施,比如医院、电力站,其他领域一律不许进。 以色列把这一切说得很有道理,可普通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能不能吃上饭、用上水、看上病。 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做法反应很快。 联合国、红十字会等人道机构纷纷提出关切,认为人道主义援助不应该成为各种政治谈判的筹码。 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表示理解以色列的担忧,但强调救援行动不能受阻。 我国则明确呼吁有关各方要履行国际义务,保障加沙民众的生存权利。 我国还实际行动,继续向加沙地区运送必要物资,尽力帮忙缓解当地的紧张局面。 其实,最近几年加沙的情况一直不乐观。 每逢冲突升级,当地的民生状况就雪上加霜。 医院长期缺药,水电供应频频中断。 10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强调,加沙医疗系统已经到了极限,哪怕一点点援助都能救不少命。 联合国方面也多次提出,只有让足量的救援物资顺利进到加沙,才能避免更大的灾难发生。 各大国际救援队伍其实也都在加紧调度,希望能把必需品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对于以色列突然减少援助车队的操作,很多观察人士认为,这其实是拿人道救援当成了博弈工具。 停火协议才刚刚生效,立马又收紧援助,客观上让加沙的老百姓很受伤。 以色列当然有自己的安全考虑,但也不能忽视国际社会的压力。 联合国和多国政府一直强调,战争归战争,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不能因为政治分歧停摆。 只要有公正的第三方监督,援助完全可以安全流转到平民手里。 目前来看,虽然以色列把援助规模砍了一半,但联合国、各大救援组织和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依然在推动救援物资的顺利入境。 大家都希望加沙的普通人能熬过这个难关。 至于后续援助会不会恢复到协议规定的水平,现在还没有新的明确安排,各方还在协商。 整体来说,这次以色列减少援助车队的举动,确实让人道主义话题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各方都清楚,冲突解决有赖于政治谈判,但底线是不能牺牲普通人的生存权。 我国的立场始终很明确:要优先保障平民的基本生活,确保人道援助不受阻碍。 希望未来各方都能把更多精力用在帮助百姓上,让加沙地区早日恢复安定。 这不仅是加沙人的期待,也是全世界有良知人的共同愿望。 参考:以色列:每天可进入加沙的援助物资卡车数量减半——人民日报
哈马斯7000多名士兵从地道蜂拥而出,全面接收加沙,清除叛徒,以色列数百亿美元弹
【9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