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看看明朝的凤阳府就知道了。老朱家当了皇上,那真是恨不得把全天下的好东西都搬回老家凤阳。 凤阳这个地儿,本来没啥名堂,就挨着淮河,地势也普普通通,朱元璋没出来那会儿,谁说凤阳,脑子里就是个县名,路过也就路过了,没人会专门停下来多看一眼,朱元璋一出来,什么都不一样了,朱重八,那个穷和尚,当了皇帝,凤阳这地方直接就上天了。 “朕即天子”这话一出,先不忙着改朝换代的大事,老朱头一件事就是回凤阳,修老家,要把家乡修成一个梦,意思也简单,皇帝的家乡,必须得有皇帝的样子,得让全天下人都看着,凤阳要变成人间仙境,整个朝廷都得围着凤阳转,地给划出来,税给免了,户口给迁过来,钱大把大把往下砸,皇帝一句话,几十万人说迁就迁,不管是来种地还是来建城,反正这地方,是皇帝的面子,车马舟船,工匠役夫,凤阳硬生生被朱元璋“堆”成了一个特区,政治、经济、人口,能给的全给了。 凤阳自己其实没啥宝贝,没矿,没港口,气候也没什么特别,不产丝绸也不烧瓷器,它唯一的价值,就是朱元璋在这里出生,这事要是搁在别处,就是家谱上的一句话,搁在凤阳,就是经济支柱,皇帝说要繁华,那就必须繁华起来,皇帝要修皇陵,那不光是修个坟,祖宗十八代都得风风光光,史书上那句“民户迁徙,舟车不绝”可不是随便写的,那是真刀真枪地在迁人,你来不来,由不得你,这是皇帝的面子,是老朱家的体面,必须得给足。 这根本不是什么安置,这就是个政治任务,凤阳的繁华,像是朱元璋心里的一个结,出身太低,就怕人忘了根,朱元璋那股子要强的劲头,改造凤阳,不只是回报家乡,更是要证明天命所归,别人都说皇帝得从关中、洛阳、长安那些地方出,朱元璋偏要让凤阳这个南方小县城,不管是货、是人、还是税收,都得提到一个新高度,凤阳就是他争的那口气。 凤阳的繁荣,不是土里自己长出来的,是权力硬生生按上去的,最夸张的时候,他甚至想把“中都”都建在凤阳,明朝初年定都南京,后来北京成了北都,可朱元璋心里头最早的“中都”是凤阳,皇城都动工了,城墙、宫殿、陵园全都开建了,可最后还是停了,真不是朱元璋不想建,是当时大明朝的国力也扛不住,国家还没完全稳定,边境上还乱着,财政吃紧,朱元璋又要南征北战,又要修陵又要建都,国库实在喘不过气来,“中都工程”就这么停了,凤阳的梦也塌了一半。 朱元璋一死,凤阳的地位就掉下来了,皇帝不在了,没人再撑着它,凤阳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水路断了,衙门撤了,税收也减了,人也走了,凤阳这个梦,全靠一个人的意志,老朱一走,这梦就醒了,凤阳城还在,中都的遗址也还在,你去看看,剩下的都是些遗迹,就像梦醒了,桌上的杯子还在,水却早就凉了。 凤阳就是一个梦,是一个从底层逆袭上来的人最顶级的想象,很多人说朱元璋这样那样,法度太严,杀功臣,可要真想琢磨透朱元璋这个人,凤阳就是一个入口,那是他的根,是他的起点,他不允许别人看低,他做的所有事,都是在证明“我从哪里来,哪里就能成为中心”。 凤阳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所有人,出身再低微,哪怕讨过饭,只要能爬到最高处,就能给一个地名赋予全新的意义,“龙兴之地”,这是一个草根的执念,也不全是为了荣耀,就是为了让那些曾经看不起自己的人闭嘴。 朱元璋能把凤阳扶起来,别人扶不动,靠一个人撑起来的辉煌,早晚是要塌的,凤阳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被权力砸出来的地方,唐朝的华清宫,宋朝的开封,清朝初年的盛京,那些地方,都是皇帝的意志,皇帝一走,马上就凉透了,只是凤阳这个例子,最彻底,最激烈,也最赤裸裸。 凤阳这事到底值不值,就看你怎么想权力,你要是觉得权力能造福一方,那凤阳就赚了,你要是觉得权力应该用得更公平,那凤阳就是朱元璋的个人梦,可不管怎么看,凤阳这个故事,给出了一个答案,一个草根掌握了权力,能为了自己的起点疯狂到什么地步,这种疯狂,是真实的,也是浪漫的,更是脆弱的。
啥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看看明朝的凤阳府就知道了。老朱家当了皇上,那真是恨不得把
椰子说历史
2025-10-15 16:34:30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