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15日,山东聊城北门断墙下,60岁的范筑先左腿被日军飞机扫射击断

月鹿简科 2025-10-15 16:18:30

1938年11月15日,山东聊城北门断墙下,60岁的范筑先左腿被日军飞机扫射击断,左臂还在淌血。他望着涌进城的日军装甲车,身边是700余名将士的遗体,颤抖着举起手枪指向自己——“宁死不当亡国奴!”一声枪响,震碎了鲁西北的天。

1938年11月15日,一声枪响在聊城北门久久回荡。那枪声仿若命运之锤猛然砸下,带着决绝与悲壮,为一位几近花甲、有着传奇人生的老人,悄然落下了生命的帷幕。

他本可以带着人马安然南撤,躲过这场劫难。

但他没有。一个地方专员,究竟是靠什么,把一支东拼西凑的“杂牌军”拧成一股绳,最后还把自己的名字,活活烧成了一座照亮时代的精神丰碑?

这事儿,得从他那杆不离手的旱烟锅和一块旧怀表说起。范筑先的领导力,压根儿不是官场那一套,而是带着泥土味的实在和掏心窝子的真诚。

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急切万分,连发三道电报,言辞恳切又强硬。见此无果,竟还派遣贴身参谋亲至,严令他舍弃聊城。他站在城墙上,磕了磕烟锅,反问一句“跑什么?

他怒目圆睁,满脸愤懑,一把将那象征着撤退的命令状狠狠抓起,五指用力一扯,那撤退令便在清脆声响中碎成了片片纸屑。他说自己黄土都埋到脖子了,不能扔下这片土地和百姓不管。

他不把自己当官,为了收编附近山头的绿林武装,他单人匹马就闯了进去。面对头领“李黑三”黑洞洞的枪口,他坦然坐下,不讲大道理,只问是图自己一时快活,还是想给子孙后代留条活路。

最后,他解下自己那块跟了多年的怀表,一件从军阀混战年代就戴着的老物件,拍在了桌上。这块表,换来了三百多条汉子的归心,也换来了李黑三后来抱着炸药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的壮烈。

面对装备到牙齿的日军,范筑先的军队简直就是个笑话。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啸聚山林的绿林豪杰,以及荷锄的质朴农民,汇聚一处。他们手中的武器,大多是陈旧的土枪与锋利的大刀。

日军轻蔑地称他们是“一个老头带着一群农民”。

可范筑先偏要把这劣势玩出花样来。他从不硬拼,净使“巧劲”。在高唐,他让老乡们把家里切草的铡刀都拆下来,绑在长杆上,组建“铡刀队”。

这支奇特的队伍埋伏在房顶,等日军进村,从天而降,专门劈断敌人的步枪。

在临清,他干脆在城外挖了无数陷阱,专坑日军的马队,等他们人仰马翻,埋伏的大刀队再从两侧冲杀。有一次在高唐,他甚至玩起了心理战,先是假装撤退,把敌人诱进空城,随即断了后路,一把火烧了敌人的粮草。

凭借顽强斗志与卓越战术,将武装到牙齿、装备精良的日军逼入绝境,使其最终放下武器,无奈投降,尽显英勇无畏之姿。那几天,他三天没合眼,就靠着墙根指挥,嗓子都喊哑了。

“抗日乃全家之事”,此绝非空洞口号,而是范筑先一家的真切写照。在那烽火岁月,范家上下一心投身抗日,将家国大义融入血脉,尽显英勇无畏。

当他撕毁撤退令时,他紧接着向全国通电,誓与鲁西北共存亡,决不南渡一步。这无疑是将自身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紧紧捆绑在一起。个人之命似涓滴细流,汇入国家命运的壮阔江河,共赴时代的浪潮。

他二十岁的长子范树民,原于济南求学,却毅然归乡投身战事;二儿子、侄子亦奔赴战场;女儿范树琨组织妇女救国会,为前线全力保障后勤,一家皆怀报国之志。

1938年8月,一则噩耗如晴天霹雳般传来。范家的长子范树民,于高唐那场激烈的战斗中英勇捐躯,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战火纷飞的时刻。

范筑先正在开会,警卫员递上电报。他静静地握着那张单薄的纸,久久缄默不语,手指用力到泛白,似有无尽的思绪与情绪在这无声的动作中翻涌。

最终,他神色凝重,仅缓缓道出一句:“吾儿死得其所。” 简短之语,却似有千钧重量,尽显深沉与悲壮。”这既是一个父亲最深沉的悲痛,也是一个统帅在向所有人宣告,这场战争,谁都不能退。

聊城保卫战,成了他的终局,也成了他精神的铸就。千余名日军携装甲车与战机,气势汹汹地发起猛攻。反观他这方,麾下仅七百余名将士严阵以待,力量对比悬殊,一场恶战一触即发。他提前把城中百姓都转移到了乡下。至11月15日,战斗正酣。

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北门轰然被炸开。他不顾危险亲临指挥,却不幸左腿遭机枪扫射而折断,胳膊亦被弹片划伤,血洒战场。

一个16岁的通信兵小柱子想背他走,被他一把推开,而那个年轻的生命,下一秒就被炮弹吞噬。

城破了,卫兵想架着他突围,他制止了。“你们年轻,要活下去,接着打鬼子。此乃他下达的最后一道命令。言罢,似有决绝之意,仿若为这漫长的指令生涯画上了句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在空气中悄然定格。

靠在断墙下,身边是战友的遗体,他举起枪,高喊出那句震撼人心的誓言:“宁死不当亡国奴!”枪声过后,鲁西北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他和牺牲将士的遗体收殓,葬在城外山坡,只立下一块木牌:“范司令和他的弟兄们”。

0 阅读:70
月鹿简科

月鹿简科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