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印度突然宣布了! 10月15日,印度又对我们中国的产品出手了,这次瞄准的是中国台湾地区和沙特阿拉伯的正丁醇。印度商工部在9月27日就应国内企业The Andhra Petrochemicals Limited的申请,发起了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的海关编码是29051300,调查时间范围挺长的,倾销调查期是2024年4月到2025年3月,损害调查期更是回溯到2021年4月一直到2025年3月,分成了四个阶段来看影响,利益相关方得在立案后30天内通过邮件向印度调查机关提交信息。 这事儿听着全是专业术语,其实说白了就是印度本土企业嫌进口的正丁醇太便宜,抢了自己的生意,就找政府告状要“撑腰”。所谓反倾销调查,本质是进口国觉得外国货卖得低于正常价、冲击了本土产业时搞的审查 ,可印度这操作,更像把反倾销当成了保护自家企业的“万能盾牌”。 正丁醇这东西不是普通日用品,是化工领域的“基础零件”,油漆、塑料、药品生产都得用它。中国台湾地区的化工产业成熟,产出的正丁醇质量稳定还性价比高,自然在国际市场受欢迎。但到了印度这儿,自家企业竞争不过,不想着怎么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反而直接找政府发起调查,这哪是公平竞争,分明是“打不过就喊停”。 更值得说道的是调查时间线,倾销调查期一年就算长了,损害调查期居然一口气拉了四年,还拆成四个阶段细扒。这操作透着股刻意找茬的味道——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随便挑几个市场波动的节点,都能硬凑出“进口产品造成损害”的表象。而且只给利益相关方30天提交信息,要整理四年的生产、销售、成本数据,对企业来说简直是赶鸭子上架,尤其是中小出口商,哪有那么多精力应对这种“马拉松式调查”。 熟悉国际贸易的都知道,印度早就是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了,1995年到2023年累计搞了336起,光去年9月下旬就接连发起13起。背后的心思不难猜,一方面是想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另一方面是借着“印度制造”的名头护着本土产业。可这种保护根本治标不治本,本土企业没了竞争压力,反而更难有动力搞创新、提效率。 更讽刺的是,印度自己也常靠低价出口抢占国际市场。之前中国对印度的邻氯对硝基苯胺征收反倾销税,就发现印度这产品产能过剩,三分之二都靠出口,还长期以倾销价卖往中国。自家能靠价格优势赚钱,却容不得别人用合理价格竞争,这双重标准也太明显了。 按照WTO的规矩,反倾销得满足三个条件:有倾销行为、本土产业受损、两者有因果关系 。可印度不少调查连基本的因果关系都没理清,就仓促立案。这种动辄就拿反倾销说事的做法,不仅会让中企出口受阻,还会打乱正常的产业链节奏——印度下游企业可能得花更高价买本土产品,最后成本还得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印度反倾销税 印度报复性关税 中企印度 印度商品关税 印度出口限制 印度控告中企 印度对华出口
路透社:特朗普威胁终止部分中美贸易关系路透华盛顿10月14日电-:美国总统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