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病的根源:中焦阳虚,圆运动停转
小儿疳病,不是营养不良,更不是积食,其根源在于中焦阳虚,导致脾失运化,升降停滞,整个“圆运动”陷入瘫痪。因此,治疗的根本在于温振中阳,恢复气机升降。
疳病这种病,从外表来看,肚子会胀大,肚皮上能看到青筋,大便也不正常,有时候干结,有时候又腹泻。身体常常感觉有些低热,虽然吃得不少,但却很消瘦,脸色也显得苍白,晚上睡觉不安稳。看舌头的话,上面会有一层黄色或白色的舌苔。
如果病情发展得很严重,就会转成“走马牙疳”。“走马”是形容病情变化非常快,像跑马一样。它的外表症状是:嘴唇周围先长出一些小水泡,水泡外面摸上去硬硬的,里面破溃以后会变黑,接着就往皮肤外面穿孔,同时向四周扩散。这个病肿的地方虽然看起来浮肿,但反而不太觉得疼痛,最后会因身体虚脱而死。
这种病的根本原因,是中焦的阳气虚弱,伴有寒象,导致身体气机升降的动力不足。这样一来,湿气和热邪就容易停滞在上焦和中焦,运转不开,时间一长,甚至会导致木气郁结而生虫。
治疗上,可以用甘草泻心汤,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方子是:炙甘草三钱、干姜二钱、去核的红枣六枚、黄芩一钱、半夏二钱、炒黄连五分。
这个方子里,干姜、甘草和红枣是用来温暖补益中焦阳气的;黄连和黄芩是为了清除并降逆停滞的湿热;半夏的作用是降胃气、调理滞塞。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方子,慢慢地就能治好。
需要注意的是,原书这里给出的药物分量比较重,实际使用时可以酌情减到原量的十分之三。在方子里,也可以考虑加入当归、乌梅这些药。总之,这个方子需要根据脉象和病情随时加减变化,不能原方不动地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