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很可能会被历史记住。这一天,美国对中国船只征收高额港口服务费,和中国报复性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同时生效,这绝对是太平洋上从未见过的奇特对抗。 更让人咋舌的是,这场闹剧的源头,早在4月17日就埋了雷。当时美国商务部放话,要6个月后收这笔钱,路透社引用贸易专家的话说“这比关税狠多了,搞不好就是贸易末日”,结果特朗普政府压根没听,硬是把全球航运拖进了,这场没必要的博弈里。 事实上,美国这次的操作,说穿了就是“精准找茬”。不光中国籍的船要交钱,连中国造的船都被划进了收费范围,连专门运汽车的船都没放过。你算笔账就知道多离谱:一艘10万净吨的集装箱船,单次靠港就得交500万美元,这钱够上海到洛杉矶航线跑一趟的燃油费还多一半。 更绝的是美国还卡时间,要求船公司抵港前3天必须交齐,不然就扣船、不让装卸货,明摆着要掐住供应链的脖子。他们这点心思谁看不明白?无非是想打垮中国造船业。毕竟中国占了全球60%的新船交付量,贴个“高成本标签”就能让中国船不好卖;再顺便保保自己的本土产业,美国造船业现在惨到全年就造得出1艘大船,不靠政策扶着早没影了;最后还想试试中国的底线,看咱们会不会服软。 可美国没算到,中国的反制来得又快又准,还专挑他们的“软处”打。咱们的特别港务费不光罩着美国籍的船,连那些背后有美国资本持股超25%的船都算上了。克拉克森研究说了,美国资本其实偷偷控制着全球第四大商船队,很多船挂着巴拿马、利比里亚的旗,这下全被扒出来了。 更聪明的是,咱们的收费是分阶段涨的,到2028年才涨到每净吨1120元,既给了全球航运业缓冲时间,又能一直保持压力。而且咱们不搞一刀切,对运油、运矿石的散货船网开一面,专盯着集装箱船——要知道集运市场里美国资本最多,这样既不影响全球能源供应,又能精准打疼对手,这招“打七寸”可比美国的蛮干高明多了。 但混乱里也藏着破局的法子,技术革命正在悄悄改变游戏规则。中国船企根本没把美国的制裁当回事,上海外高桥造船厂说,他们的订单已经排到2029年了,亚洲和欧洲的生意足够补上美国的缺口。更厉害的是咱们在搞“绿色航运”,中船集团造的全球首艘甲醇动力集装箱船都已经跑起来了,这种零碳船不光能躲开港口费,还能拿欧盟碳关税的优惠,等于是给美国的制裁上了道“反制锁”。 咱们还在推“海陆联运”,中欧班列前三季度开得比去年多了34%,西安、重庆这些地方搞了“海运转铁路”,把亚欧大陆桥的运输时间压到12天,成本降了20%,这等于是绕开了美国想封死的海运通道,让他们的制裁成了摆设。 其实这场“收费大战”的结局,看看历史就知道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搞“广场协议”整日本半导体,结果自己反倒丢了全球芯片制造的主导权;现在美国想靠航运制裁压中国,可中国占着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70%的锂电池市场,这些“工业维生素”美国制造业离了不行,真要闹僵了,谁先扛不住还不一定。 而且美国的政策已经开始反噬自己,地中海航运这些国际巨头都用订单投票了,他们找中国船厂订了12艘大船,不光比韩国便宜15%,还能早6个月交货。美国政客还在对着航运数据画饼,说要重建本土造船业,可市场早就用脚投票了——谁会放着便宜又快的中国船不订,去等美国造一年才出一艘的船? 说到底,这场太平洋上的对抗,就是旧霸权和新秩序的掰手腕。美国想靠强权把全球产业链拧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可中国靠的是产业链的韧性和技术创新,还有对市场规律的尊重。现在再看10月14日这天,与其说它是“贸易末日”的开始,不如说它是个转折点。 从这天起,越来越多人会明白,靠单边制裁搞霸权根本行不通,只有合作才能让全球航运跑起来。毕竟商船要的是赚钱,不是跟着政客瞎折腾,等美国想明白这点的时候,恐怕太平洋上的风向早就变了。
美国人已经拿出了,反制中国管制稀土的策略,如果最终谈不拢导致决裂,据说它们也要
【224评论】【27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