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国男子以2.7亿的价格,从法国购得了圆明园的兔首和鼠首,当对方要求付款时,他却说道:“我为什么要付钱?这两只兽首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珍宝,被你们抢走了,我们现在不过是将其归还给原主罢了,如果我买回来,反而是在接受你们的劫掠行为,” 故事得从2009年2月25日的巴黎说起。 佳士得拍卖行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两件来自遥远东方的青铜兽首上——圆明园的兔首和鼠首。槌声落下,成交价定格在每个1400万欧元,总价换算过来,高达两亿多元人民币。 然而,这场拍卖的真正高潮,却在一周后的厦门。 买家,中国收藏家蔡铭超,召开新闻发布会,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钱,我不付了。 这究竟是一场丢人现眼的商业违约,还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绝地反击? 对无数中国人来说,这根本不是生意。 这些东西是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的,是国耻的物证。 中国国家文物局早就明确表态:这是非法流失的文物,理应无偿归还,拿出来拍卖本身就是一种冒犯。 官方的沟通显然碰了壁,对方拒绝撤拍。 就在这时,蔡铭超站了出来。他用一个最简单的行动,把这场关于规则的辩论推向了极致。 他那句“我为什么要为本就属于我们国家的东西付钱?”直接撕开了商业契约温情脉脉的面纱,把兽首的“赃物”属性,赤裸裸地摆在了全世界面前。 在官方外交陷入僵局的时候,蔡铭超的个人行动,就像一根意想不到的杠杆,撬动了整个局面。 他不是个无名之辈,2006年,他曾花1.4亿元拍下一尊明代佛像,然后无偿捐给了国家。这样的背景,让他的竞拍行为在当时看起来顺理成章。 但他的“拒付”,却是一个官方永远无法做出的动作。事后,官方声明这是蔡铭超的“个人行为”,巧妙地与国家立场做了切割,避免了一场外交风波。 可实际上,这一记民间的重拳,却为官方的道义主张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脚,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策应。 当然,这么干的代价是巨大的。蔡铭超本人在国际收藏界的信誉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他自己说,不后悔。正是这份决绝,让他的行为超越了投机,染上了一层悲壮的道义色彩。 这场看似“失败”的拍卖,最终却导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成功。交易黄了,兽首被还给了原主人。佳士得也没有追究蔡铭超的法律责任,大概也是因为这东西的来路确实不那么光彩,闹大了脸上无光。 经此一役,兔首和鼠首彻底成了一块“烫手山芋”。它们的知名度和争议性达到了顶峰,任何商业性的转手都会面临山呼海啸般的舆论压力。它们的市场价值,被巨大的道义风险彻底抵消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2013年4月的故事。法国的皮诺家族接手了这两件兽首,并宣布将它们无偿捐赠给中国。 这次捐赠,并非凭空而降的善意,而是对蔡铭超事件所引爆的全球舆论的回应,是解决这个棘手难题唯一体面的方式。 蔡铭超的“违约”,以一次商业交易的“死亡”,换来了一个更高原则的“新生”。 它不仅仅是让两件国宝回了家,更向世界宣告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对于那些有着明确劫掠历史的文物,商业拍卖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圆明园兽首的回家之路,曲折而深刻。它告诉我们,当规则与市场无法伸张历史正义时,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个人行动,真的可以改变游戏规则。 毕竟,让文物回家最好的方式,从来都不是明码标价的二次购买,而是基于历史尊重的无偿归还。 参考资料:收藏家蔡铭超:为兽首永远退出拍卖业.--2013年04月27日08:36.--来源:长江日报
一名中国男子以2.7亿的价格,从法国购得了圆明园的兔首和鼠首,当对方要求付款时,
经略简料
2025-10-15 14:54:0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