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欧盟对中国新稀土限制措施表示“关切”??? 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直接公布公告,扩大稀土出口管制范围,新增五种元素,还对半导体用户加审查,出口商得拿许可才能动采矿冶炼技术。这消息一出,欧盟委员会贸易发言人奥洛夫·吉尔马上在记者会上表态,说这可能搅乱全球供应链,尤其是汽车和电子行业。关切是关切了,可后续呢?没见他们真刀真枪地干啥。这到底是真担心,还是在给自己留后路? 先说说稀土这玩意儿,为什么它能让欧盟这么上火?稀土不是啥稀罕宝石,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用在电动车电池、风力发电机、手机芯片、甚至军工设备上。中国呢,占全球产量的90%以上,欧盟进口的98%都靠中国。想想看,你家厨房的电磁炉、电动牙刷,全都离不开这东西。要是供应链一卡壳,欧洲工厂得停摆。欧盟自己也知道,早几年他们就喊着要“去风险化”,意思是别把鸡蛋全搁一个篮子。可现实呢?他们本土开采成本高、技术落后,澳大利亚和越南的替代源头产量小、周期长。结果,中国一收紧,欧盟就慌了。 再想想欧盟的关切表态,为什么不直接上反补贴调查或贸易壁垒?他们不是没这工具,过去对华电动车加关税时,手法多狠。可这次不一样,中国管制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利益,符合WTO规则,不是随意封杀。商务部公告明明白白说,正常需求都能保障,上半年超六成欧盟企业就拿到了许可。这就让欧盟骑虎难下:你要是贸然反击,等于承认自己依赖太深,还可能把事儿闹大,影响更大合作。德国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直接跳出来说“极度担忧”,因为大众、宝马这些车企,全靠稀土磁铁做电机。要是12月1日新规生效,含0.1%中国成分的境外产品也得上许可,欧洲供应链得重洗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呢?她在内部会议上强调监测影响,敦促成员国多元化来源。可多元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呢?光是建回收项目,就得砸钱砸时间。欧盟的关切,听着像外交辞令,其实是给自己争取喘息空间。 中国为什么这个时候出招?背景得拉到今年4月,那会儿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加关税,中国就反制稀土出口到美。欧盟呢,本来也想对华电动车限价,闹得挺欢。可中国不慌不忙,直接把稀土牌甩出来。稀土这东西,对中国来说,利润不高,但战略价值大。规模小、不可或缺,国有收储负担得起,全世界绕不开。公告里还说,出口不是禁令,是主权权利。这话听着硬气,但也留了余地:遵守规定,就能过关。欧盟企业抱怨审批积压,可中国数据摆在那儿,许可通过率高。 欧盟的关切,还得放在更大棋盘上看。全球供应链本就脆弱,疫情后大家学乖了,得分散风险。欧盟的“关键原材料法案”早几年就推,目标是到2030年,本土生产能力翻番。可进度慢,投资少。拿汽车来说,稀土短缺一出,电动车成本得涨10%以上,消费者买单。风电行业更惨,涡轮机电机离不开钕铁硼磁铁,中国一管,欧洲绿色转型就卡壳。法国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工业部长天天开会,商量从非洲挖矿或跟美国联手。可美国自己也急眼了,拜登时代就砸钱建本土厂,现在特朗普上台,贸易战升级,谁知道会不会拉欧盟下水。欧盟的表态,表面软,里头藏着算盘:先关切,观察风向,再决定是谈还是斗。 话说回来,欧盟真要摆脱稀土依赖,得花几年工夫。短期看,他们在荷兰和瑞典建回收厂,从旧手机旧车里抠元素,产量小但起步了。长期呢,跟加拿大、格陵兰合作开矿,可地缘风险高,环保标准严。商务部公告一出,欧洲股市汽车股跌了2%,供应商股价更惨。德国商会直言,这会推高通胀,影响竞争力。欧盟委员会的回应呢?除了关切,还在推“反胁迫工具”,意思是如果中国真卡脖子,他们能反击。可用这工具,得证据确凿,不能乱来。冯德莱恩在年度报告里重申,原材料安全是头等大事,推动企业报告依赖风险。 欧洲总觉得自己是规则守护者,可在资源上,话语权弱。中国管制一出,英国也跟风表态,说要找共享策略。欧盟和英国脱欧后,本该联手,可内部分歧大:东欧国家想低价进口,西欧工业国想本土化。结果呢?关切成共识,行动成鸡肋。稀土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欧盟的结构性短板:能源转型喊得响,供应链建得慢。全球看,美国囤稀土建厂,日本早几年就分散来源,中国呢,继续主导。
如何看待欧盟对中国新稀土限制措施表示“关切”??? 2025年10月9日,中国
文史啊旺
2025-10-14 21:48:11
0
阅读:25
用户10xxx32
还有你说稀土这玩意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