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法国。57岁的张大千老师携妻子在巴黎见到了75岁的毕加索。据说毕加索

混沌于浮云 2025-10-14 19:50:46

1956年,法国。57岁的张大千老师携妻子在巴黎见到了75岁的毕加索。据说毕加索脾气古怪,原本并没打算见张大千,后来大千老师请身边漂亮的女翻译亲自去联系,毕加索才答应见他。 张大千出生在1899年的中国四川内江,那地方艺术氛围浓厚,他家世代喜欢画画。他从小跟着兄长学书法和绘画,基础打得扎实。早年他去上海深造,拜了齐白石和曾熙这样的老师,系统钻研传统水墨技法。他的画风注重线条的精确和构图的平衡,常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比如王维和石涛那些大家。他不光画山水,还涉猎花鸟和人物,风格多变。 20世纪初,张大千到处旅行,收集艺术素材。他特别花时间研究敦煌石窟的壁画,住了好几年,复制了上百幅壁画。这让他对颜色和线条的理解更深,他的作品开始从传统里找出新路子。他的画在国内渐渐出名,成了中国画界的重要人物。他还收藏了不少古画,眼光独到。 毕加索生于1881年的西班牙马拉加,他爸是美术老师,从小就教他画画。他早早进艺术学校,显示出天赋。后来他搬到巴黎,混进当地的艺术圈子。他的早期作品有蓝色时期,画的多是穷人和边缘人物,颜色冷调。 毕加索的艺术路子变幻多端,他和布拉克一起搞出立体主义,颠覆了传统的空间和形式。他的创作不限于画,还做雕塑和陶瓷,媒介多样。他的作品数量巨大,从具象到抽象,影响了整个20世纪艺术界。他成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 1956年春,张大千从巴西飞到法国,应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乔治·萨勒的邀请。他带了妻子徐雯波,一起落地巴黎,携来东方艺术的精华。展览从5月31日跑到7月15日,一处在卢浮宫秀他的新作,另一处在东方博物馆展敦煌壁画的复制品。萨勒还搞了个马蒂斯作品展,跟张大千的画放一块,比比中西艺术的异同。 西方评论家看张大千的画,觉得线条准,色彩变幻多,情感表达新颖。他们把他和毕加索比肩,说只有毕加索的作品能匹敌。张大千一直想见毕加索,当面聊聊艺术。他先找友人赵无极帮忙,赵无极觉得毕加索难搞,犹豫了。张大千不死心,通过萨勒馆长递话。 张大千让身边的女翻译亲自去联系毕加索。毕加索脾气怪,起初没打算见,但女翻译上门后,他改了主意,同意碰面。初次见是在瓦洛利镇的陶器展上,两人简单聊了聊。毕加索对张大千的艺术表示认可,邀他第二天去别墅深谈。 别墅在法国南部,内饰艺术味浓,但画室乱糟糟,堆满画作、雕塑和陶器半成品。毕加索拿出五本画册,里面是他试着画中国画,模仿齐白石的花鸟。张大千看后,认可他抓住了中国画的精髓,虽技法生疏,但精神到了。他给毕加索提了些用笔建议。 毕加索问张大千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张大千肯定了他的努力,还分享技法改进。毕加索对中国艺术很敬重,问为什么那么多东方艺术家去西方学。张大千有点意外,赵无极翻译后,明白毕加索的意思是中国艺术是源头。张大千听了高兴。 毕加索秀了张西班牙牧神画,徐雯波感兴趣,他就送给了张大千夫妇。张大千回礼,画了幅双竹图,用不同墨色表现竹子的姿态,还题了字表达敬意。两人后来在花园散步,聊艺术话题。整个过程体现了中西艺术的交流。 会面后,张大千夫妇和毕加索在别墅门前道别。张大千在法国多待了阵子,办展览事宜,然后回巴西。他继续画画,办过几次个人展。他的艺术活动扩展到其他地方,一直钻研传统画法。晚年他去台湾,建了工作室,专注绘画和收藏。他的健康慢慢差,但没停下作画。 毕加索会面后,回他的创作常态,在法国南部住着。他搞了不少艺术项目,陶瓷和雕塑为主。他的工作室忙碌,出了很多作品。他和朋友保持联系,时不时小聚。他的晚年画作主题广,继续实验形式。他在穆金斯家里过日子,有家人陪。 张大千的艺术路子长,他收藏的古画多,还捐了些给博物馆。他的作品在国际上流传,影响了后来的画家。毕加索的作品量大,跨多个时期,通过展览和书本传播。两人都在艺术史上占了位置。 张大千1983年4月2日在台北过世,83岁。他的葬礼低调,亲友来了。毕加索1973年4月8日在穆金斯去世,91岁。他的遗体葬在家附近,追悼会来了不少艺术圈的人。

0 阅读:26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