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要是当年硬刚日本,能躲过抗战吗?当年东北军有三十万条枪!飞机两百六十架!张学良若在九一八拼死抵抗,能挡住日本人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东北军的家底。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经营多年,东三省军队堪称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武装力量。兵力号称三十万,拥有步枪、机关枪、迫击炮,还有自家兵工厂,连坦克、飞机都配齐了。沈阳兵工厂一个月能造出足够装备一个营的枪械弹药。空军更是全国顶尖,飞机数量和质量都远超其他军阀。 反观日本关东军,驻扎东北的正规军仅一万五千人,加上后续增援也不过两万七千。虽然装备也算精良,但论兵力火力,东北军并不吃亏。日军的主力火炮是75毫米野战炮,而东北军的100毫米榴弹炮火力更猛,射程也更远。按道理说,真要打一场,东北军并非没有机会。 可历史不是算术题。数字好看是一回事,打仗拼的是体系和底气。东北军的表面风光背后,毛病不少。首先,兵力虽然多,但分布极广,精锐主力大都在关内,东北本地留守的部队质量参差不齐。之前的中东路事件,东北军和苏联红军交过手,结果损失惨重,连带士气都跌到谷底。 更关键的是,东北军虽然能自产枪炮,但很多重要物资还得靠进口。汽油、钢材、特种零件这些,一旦日本封锁渤海,东北马上就会断供。兵工厂再强,也架不住没有原材料。沈阳一丢,工厂和铁路枢纽全落入敌手,补给线说断就断。打持久仗完全没有保障。 除了物资短板,东北军内部也不团结。张学良虽然是最高指挥,但部队派系林立。不同军头各有算盘,有的人甚至和日本暗通款曲。九一八事变后,黑龙江的张海鹏直接投敌,还带兵去打自家兄弟。主帅尚且左右为难,军心自然浮动不定。 张学良之所以下令不抵抗,还和当时的政治格局密不可分。南京国民政府正忙着“安内攘外”,蒋介石多次电令东北“不得轻举妄动”。中央既不给物资,也不敢公开支援。张学良心里明白,一旦真打,东北军就是孤军奋战,谁也指望不上。 日本那边却是铁了心要下狠手。日本经济危机严重,侵华成了既定国策。就算东北军一时顶住,日军会立刻从朝鲜港口和本土调兵增援,战争机器一旦开动,东北军根本难以持久。双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来看,东北军就算初战告捷,也挡不住日本的全面进攻。1937年淞沪会战,国民政府倾举国之力、数十万大军,依然没能挡住日军的铁蹄。东北毕竟只是中国一隅之地,靠自己单打独斗改变不了大局。张学良不是没想过抵抗,只是现实摆在面前,选择了保存实力。 不过,抵抗和胜负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就算最后还是丢了东北,坚决抵抗的意义会远远超出战场本身。日本之所以敢在九一八一夜之间吞下三省,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准了中国各方的软弱和犹豫。东北军一枪不响,这才让日本人更加肆无忌惮。 假如当时张学良下令血战到底,哪怕最后还是守不住,最起码可以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民众和士兵看到自家军队敢打敢拼,社会氛围就不会是满眼恐惧和妥协。哪怕只是拖慢日军的进攻速度,也能为全国抗战争取准备时间,激发更多地方的反抗力量。 抵抗是军人的天职。张学良晚年回忆时也承认,自己判断失误,本想避免刺激日本,结果却被对方的野心击了个措手不及。不抵抗的选择,让他背上了“千古骂名”,再也没能洗刷。历史一再证明,妥协换不来和平,退让只会让侵略者胃口更大。 九一八之后,中国社会陷入一片迷茫。国民政府忙于内斗,东北军失地,民心惶惶。值得注意的是,共产党在第一时间发出武装抗日的号召,积极推动民族统一战线。正是经历了东北沦陷的痛苦,全国才逐渐形成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共识。为后来的持久抗战埋下了种子。 信息来源:人民网《揭密:张学良是否下达过“不抵抗”命令》
1941年,新四军3师7旅跳出日军包围圈后,旅长彭明治突然下令:“日军人数不对,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