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对我们喊话!美财长声称,中美关系已经缓和,中美双方有望在韩国实现会

风城高山 2025-10-14 15:33:32

美国财长贝森特对我们喊话!美财长声称,中美关系已经缓和,中美双方有望在韩国实现会晤!10月13日,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双方周末进行了实质性的沟通,局势已大幅缓和。特朗普总统表明,关税措施会推迟到11月1日生效。中国是指令经济国家。但他们既无法指挥我们,也无法控制我们。 从贝森特的声明来看,“实质性沟通”是关键词。这不是泛泛之谈,而意味着双方在关税、供应链、金融监管、科技出口等重点议题上,已经开始进行更具体、更务实的探讨。   回顾近几个月的中美互动轨迹不难发现,这种沟通其实是有铺垫的。从年初以来,美方多次派出高官访问亚洲,频繁参加多边经济会议,而中方也在不同场合表达出愿意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立场。   此次在韩国可能举行的会晤,更像是水到渠成,是双方试图建立“护栏机制”的延续。毕竟,在全球经济多变、地缘格局复杂的大背景下,中美这样的大国关系,哪怕只有一丝缓和迹象,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贝森特还特别提到,中国是一个“指令型经济体”,但他强调,中国既无法指挥美国,也无法控制美国。表面上看似有些强硬,实则透露出一种自我定位的微调。   作为财政部长,他清楚中美经济早已深度交织,全球贸易链条复杂到任何一方都难以独善其身。美方目前面临的高通胀、制造业回流受阻、债务上限问题等现实困境,显然不是通过“脱钩”就能轻松解决的。   在这种背景下,喊话式的表述更像是一种姿态,而非实质性的对抗信号。换句话说,这是在向内外传递一个信息:美国不打算放弃对华接触,只是要在互动中强调自身的战略主动权。   中国非常清楚,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可能一夜化解,但保持对话渠道的畅通,对稳定外部环境、推动国内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多次重申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承诺,这种政策导向本身就为中美间的技术、投资、金融互动留出了空间。   特别是在全球面临增长放缓压力的当下,中国的发展战略更倾向于“以我为主”,但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而美方如果在这方面愿意更接近现实、减少敌意,那无疑是中国乐见的。   韩国作为会晤的可能平台也颇具象征意义。地理位置上,它处于中美之间的“中间地带”,又是亚太地区的关键节点。   近年来,韩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关系上始终小心平衡,既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又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联系。   若中美高层在此实现会晤,既能彰显亚太多边合作的积极信号,也有助于缓解地区紧张气氛。更重要的是,这种“间接外交”的方式,能为后续更高层级的互动打下基础。   这次的中美关系缓和迹象,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全球大变局下的一个趋势:对抗不是主旋律,合作才是现实选择。   不论是全球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能源安全还是数字经济发展,没有哪个国家能靠一己之力应对所有挑战。   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必须在竞争中找到合作的方式,否则只会双输。贝森特虽然强调“我们不会被指挥、不会被控制”,但也正是在这个表态里,透露出一种微妙的、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全球化的本质并未改变,利益交融的格局也无法轻易切割。   总结来看,贝森特此次的表态,不只是一次外交语言的“温度调节”,更是中美关系在现实压力下的理性回归。   无论是延迟关税,还是可能的韩国会晤,其背后都显示出一个信号:中美之间虽然仍有分歧,但都意识到需要为未来留出更多余地。   在全球经济风雨飘摇的当下,这种理性对待大国关系的态度,无疑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实际贡献。   未来如何发展,还需要持续观察,但至少从目前来看,我们终于等来了一个相对积极的拐点。 素材来源:贝森特称对华关税不一定要发生,分析人士:中国面对美国有牌打且敢打牌 2025-10-14 10:09·海峡网

0 阅读:1
风城高山

风城高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