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灾情惨烈,地震台风一个接一个,原以为抱着老美这个大腿,不用慌,大把的美元和救援物资就会飞向菲律宾。 10月10日上午 菲律宾的一场7.7级地震,给原本安宁的生活给打破了,地震之后,各个国家的反应很不一样。 一方面,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都在指责那些所谓的盟友,说他们只嘴上承诺却不实际行动,另一方面,也有人站出来,理性地解释国际救援的规范流程,为这种情况辩解。 这两种声音碰到一起,正好暴露了在灾难发生时,纯粹为了帮助灾民的人道主义援助,会受到地缘政治、大国之间较量以及死板程序的影响。 外国在菲律宾设置的基地是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棋子,比如美国在卡加延省新建的基地,外界大多认为,这个基地的部署和台海局势有密切关系。但一旦发生灾难,这些基地又成了距离灾区最近、能最快开展救援行动的力量。 美国使馆第一时间就表示,救援物资已经准备就绪,可这种承诺很快就在现实中没了说服力。民众的批评声里提到,美军的直升机似乎还在优先进行军事演习,没有飞往灾区参与救援。 这种角色上的矛盾,在澳大利亚的援助上体现得更明显,一批能净化水、能救人性命的设备,竟然因为被怀疑 “可能有军事用途”,被海关暂时扣了下来。 在这种战略敏感的地区,连救助灾民的物资都可能被贴上政治标签,这本身就是件让人心里不好受的事。 援助承诺的价值,从来不光看数额大小,更要看承诺背后的真实考量。 日本承诺给 500 万美元,数额不算小,但有 “下个月才生效” 的条款,根本解不了当下的急。更关键的是,有人说日本在 9 月另一场地震后承诺的援助,到现在都没完全兑现,这让它的信誉差了不少。 那么与之相比中国的红十字会直接就捐款了四十四美元,而且在过去的十年间,捐款数额也早就超过了二千一百万美元了。 这些金额背后,是各国在人道责任和战略利益之间的仔细盘算。而灾民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谁在真帮自己,谁只是嘴上说说。 其实很多人批评盟友援助慢,是因为不了解国际救援流程。这套体系的核心是主权原则,必须由受灾国先完成初步灾情评估,列出具体需要的援助,其他国家和组织才能有序参与。这不是冷漠,是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也防止灾区出现二次混乱。 地震后,菲律宾政府还在忙着统计灾情,菲律宾红十字会却已收到十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问询。不少国际救援队都做好准备,就等马尼拉正式请求,中国大使馆仅在半个小时内做表态可提供救援。 这种按程序来的理性,和灾区十万火急的情况反差很大。在焦急等救援的民众看来,这种按部就班的 “等待”,和隔岸观火的冷漠没区别。 说到底,这场援助争议既不是 “盟友背叛”,也不是 “程序就是正义”。 废墟里的幸存者现在可能只需要一瓶干净水、一顶遮雨帐篷,可这么朴素的需求,却卷入了国际关系、政治算计和繁琐规则的争夺,成了检验一切的试金石。 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 2025-10-10)
菲律宾灾情惨烈,地震台风一个接一个,原以为抱着老美这个大腿,不用慌,大把的美元和
云舟史策说
2025-10-14 14:52: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