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民日报了!13日报道,忙碌了一天的妈妈疲惫归家,本准备哄宝宝睡觉,却发现4个

湖锦行 2025-10-14 12:23:29

上人民日报了!13日报道,忙碌了一天的妈妈疲惫归家,本准备哄宝宝睡觉,却发现4个月宝宝一直对自己笑,没想到,小嘴巴动了几下,这一刻竟是宝宝第一次叫“妈妈”,瞬间暖哭她。网友:一声“妈妈”暖到心尖上!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秋日傍晚,李婷攥着公文包匆匆走进家门,肩颈酸得直想揉,白天赶方案、晚上挤地铁,一整天的疲惫压得她只想赶紧哄宝宝睡觉。 可刚推开婴儿房的门,就见4个月大的宝宝躺在小床上,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她,一看见她就咧开嘴笑,小胳膊还兴奋地挥了挥。 她放下包并俯身抱起宝宝,小家伙立刻把小脑袋蹭到她的衣领上,小手攥住她的衣角。李婷像往常一样轻拍宝宝的背,哼着催眠曲。 可宝宝没像平时那样慢慢闭眼,反而仰起小脸,小嘴巴抿了抿,突然冒出两个软糯的音节:“妈妈”。那声音带着婴儿特有的奶气,不算清晰,更像偶然凑出的调子,可李婷却瞬间僵住了。 两秒后,眼泪突然涌了上来,她赶紧把宝宝搂紧,下巴抵着宝宝的小脑袋,心里像被暖流裹住,白天被客户刁难的委屈、赶路时的匆忙,在这声“妈妈”里全散了。 丈夫听见动静走进来,见她红着眼眶还抱着宝宝笑,赶紧问怎么了。得知是宝宝“叫妈妈”,他立马凑过去,用指腹轻轻碰宝宝的脸颊:“闺女,刚给妈妈叫了,也给爸爸叫一个呗?” 宝宝却只是盯着他笑,嘴里发出“啊啊”的声音,夫妻俩对视一眼,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原本打算早点休息的一家三口,硬是在婴儿房多待了半小时。李婷一遍遍跟宝宝说话,哪怕知道宝宝听不懂,丈夫则在一旁拍视频,说要“存着当闺女的第一个‘语音作品’”。 其实按医生的说法,4个月宝宝能发出“妈妈”的音节,大多是偶然的发声练习。 这个阶段的宝宝正在探索自己的声带,会随机组合元音和辅音,要到8个月到1岁左右,才会真正把“妈妈”和照顾自己的人关联起来。 可对李婷来说,这份“偶然”却比任何刻意的进步都珍贵,因为它刚好在自己最累的时候,递来了一份甜。 想帮宝宝更好地发展语言,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多互动比让宝宝看屏幕管用。换尿布时跟他说“我们要换干爽的啦”,喂奶时哼两句儿歌,洗澡时指着小鸭子说“这是小黄鸭”。 宝宝会悄悄记着妈妈的声音、观察妈妈的口型,这些日常的小互动,都是语言能力的“小地基”。 这事被分享到网上后,评论区满是暖心的共鸣。有网友说:“我家娃第一次叫妈妈是在我发烧时,当时抱着他浑身没力气,那声妈妈一出来,我立马就坐起来了,感觉病都好了一半!” 还有爸爸调侃:“我家娃先叫的妈妈,我酸了半个月,后来每天陪他玩积木,终于等到一声‘爸爸’,激动得拍了段视频发家族群!” 更有育儿博主提醒:“别小看这些细碎的陪伴,宝宝的安全感、语言感,都是在‘妈妈说、宝宝听’的日常里慢慢攒出来的。” 其实,养孩子就像收集星星,那些看似微小的瞬间,第一次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妈妈”,拼起来就是最亮的光。 对父母来说,再累的日子,只要听见孩子那声软软的呼唤,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2025-10-13 治愈瞬间!妈妈准备哄宝宝睡觉时,发现宝宝一直对她笑

0 阅读:6
湖锦行

湖锦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