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会是亚洲获得诺奖最多的国家? 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卡罗琳

小茹吖 2025-10-14 08:50:37

日本为什么会是亚洲获得诺奖最多的国家? 当地时间 10 月 6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了 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因为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拿了奖。 坂口志文这一获奖,直接让日本(日裔)诺奖得主的数量冲到了 31 位。 这个数字放在亚洲,那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咱拿中国比,截至 2025 年,包括屠呦呦在内的中国本土诺奖得主也就 10 位左右;韩国更少,满打满算不到 5 位。 为啥日本能在诺奖这事上甩开其他亚洲国家一大截?很多人觉得是运气好,其实根本不是,这里面藏着几十年磨出来的 “硬功夫”。 咱先从最实在的科研投入说起,日本是真舍得在这上面砸钱。而且不是一年两年的突击投入,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稳定输出。 从 2000 年开始,日本科研经费占 GDP 的比例就没低于过 3%,2024 年的数据更是达到了 3.4%。 这个比例啥概念?比美国的 3.1%、德国的 3.2% 都高,在发达国家里也能排进前三。 更特别的是,日本的科研投入不光靠政府,企业也占了大头。 2023 年的数据显示,日本企业贡献了全国 72% 的研发资金,这比例在欧美国家里很少见。 欧美大多是政府和大学主导基础研究,企业更偏向短期能赚钱的应用研究。 但日本企业不一样,像丰田、索尼这些巨头,每年研发投入都超过 100 亿美元,其中不少钱都砸在了看起来 “没用” 的基础研究上。 就说索尼,他们跟东京大学联合搞有机半导体研究,前前后后花了 15 年。这 15 年里,既没出产品,也没见收益,但企业就是愿意扛着。 最后研发出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不光用在索尼自己的手机屏幕上,还直接带动了全球柔性屏技术的进步。 这种 “不追短期热点、只啃硬骨头” 的投入模式,恰恰是基础科学突破的关键 —— 毕竟诺奖级别的研究,从来不是三五年就能搞出来的。 还有教育这块,日本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不是光靠课本念知识点,而是让孩子动手做实验。 很多小学都有 “科学俱乐部”,孩子可以自己种植物观察生长,或者用简单的材料做小发明。 这种从小培养的 “好奇心”,比死记硬背的知识管用多了 —— 毕竟搞科研的第一步,就是对世界保持好奇。 这种 “早接触、早实践” 的模式,能让很多有潜力的学生早早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少走很多弯路。 更重要的是,日本社会对 “科研失败” 特别包容。 在咱们这儿,要是一个科研项目搞了几年没成果,可能会被说 “浪费钱”“没能力”;但在日本,失败被当成研究的一部分。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甚至专门建了个 “失败数据库”,鼓励研究者把失败的实验记录下来,供其他人参考。 他们觉得,知道 “这条路走不通”,跟知道 “这条路能走通” 一样有价值。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就是诺奖的 “滞后性”—— 一般来说,一个研究成果要等二三十年,才能拿到诺奖。 日本现在的 31 个诺奖,其实很多是奖励他们二三十年前的研究。 这说明啥?说明日本在 1990 年代、2000 年代就已经在基础科学上布局了,现在的成果,是过去几十年积累的 “回报”。 反观有些国家,这些年才开始重视基础研究,想马上出诺奖肯定不现实。科研不是短跑,是马拉松,得一步一步慢慢来。 日本的例子其实就证明了,只要肯在基础研究上花时间、砸钱、给耐心,早晚能看到成果。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qdsomke

qdsomke

2
2025-10-14 09:19

广告效应,紧跟美爹科技才会被承认

咣当

咣当

2
2025-10-14 09:23

哪个科学家研究课题是奔着诺奖去的?

无法显示

无法显示

1
2025-10-14 09:33

日本有稳定的企业集团,他们和名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优秀的学生签有奖学金协议,学生都会向教授汇报实验成果,问题,教授日常基本都在研究室,而且无论成果大小,企业每一届都会支持3-5年。

小茹吖

小茹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