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一语道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酒店、饭店机器人都不奇怪,但现在的智能科技似乎有些跑偏,那些需要放火、排雷、高空的工作,机器人不去代替,反而去抢快递员、服务员的饭碗! 先说说咱最常见的餐厅机器人,现在不管是火锅城还是连锁快餐,十家有八家能见到它们的影子,不是喊着“麻烦让一让”送菜,就是驮着餐具收桌。 为啥老板们都爱用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划算,餐饮业这些年招工太难了,服务员干的是体力活,一天走三四万步,工资给少了留不住,给多了老板又心疼,而且年轻人越来越不爱干这种重复枯燥的活,流动性大得很。 反观机器人,现在一台也就几万块,比雇个服务员一年的工资高不了多少,还不用管吃住、不用给社保,更不会请假辞职。 有数据说,一台机器人顶得上一个半全职员工的活儿,一年到一年半就能把成本赚回来,换谁当老板都得算这笔账。 再说技术层面,餐厅里的活儿对机器人要求真不高,无非是从出餐口到餐桌走直线,避开行人桌椅,这些技术早就成熟了,就像给机器人装了“电子眼”和“大脑”,自己能认路、能拐弯,就算火锅店那种防空洞改的窄过道,多台机器人也能协调着不撞车。 可换成交给机器人去救火,难度就天差地别了。火场里又呛又热,温度能烧化零件,烟雾大得啥也看不见,机器人的传感器一受干扰就“瞎了”,更别说还要判断火势、破拆房门、救人生死,这些连人都得凭经验赌一把的事,现在的机器人根本扛不住。 排雷更不用说,地里埋的东西五花八门,地雷、弹片、金属废品混在一起,机器人得精准分辨,还得轻轻挖出来,力气大了炸了,力气小了挖不出来,这精度比绣花还高,技术难度可不是送餐能比的。 有人说那企业为啥不攻坚这些硬骨头?不是不想,是真的不赚钱。 高危岗位看着要紧,但需求量其实不大,全国餐厅服务员得有几百万,可专业排雷兵、高空作业员加起来也就几十万人,市场规模差着十倍百倍。 企业搞研发烧钱得很,赛博格那种做高危机器人的公司,光核心技术就攻了一年,还得拉上二十多家零件厂一起做配套,要是没政府政策扶持和资本输血,根本撑不下去。 反观服务机器人,只要能走能送就行,技术门槛低,市场又大,企业当然愿意先赚这笔稳钱,毕竟活下去才能谈发展。 再说句实在的,现在不少所谓的“智能科技”本就带着噱头成分。有些餐厅装机器人不是为了效率,就是为了显得“高级”,吸引客人拍照打卡,实际上机器人经常卡在路上,还得服务员去救场;有些酒店的配送机器人,除了送外卖啥也干不了,遇到客人问问题只会说“我不知道”。 这些企业根本没心思打磨技术,就想着用“智能”的壳子捞钱,自然更不会花力气去啃高危领域的硬骨头。 这不是技术跑偏了,是做技术的人心态跑偏了,满脑子都是快钱,忘了科技本该解决真问题。 但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在捡软柿子捏,深圳有家叫赛博格的公司,就专门做重载机器人,能在煤矿、危化品仓库干活,那种人进去就有生命危险的地方,它能精准操作,还从没出过事故。 可这种机器人为啥不多见?因为太贵了,一台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且每个高危场景都不一样,煤矿用的机器人和救火的机器人完全是两码事,不能批量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不像送餐机器人,不管啥餐厅都能用,造一万台成本就能摊薄一半。 还有政策层面,现在对服务机器人没限制,可高危领域用机器人有各种标准,审批起来麻烦,企业就算研发出来,落地也费劲。 不过话说回来,清华大学教授的批评确实该听,智能科技本该是“雪中送炭”,先去解决最危险、最苦累的活,可现在却大多在“锦上添花”,帮餐厅省点钱、帮酒店赚点噱头。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的浮躁心态,很多企业不想沉下心搞硬研发,就想靠“AI概念”圈钱,把机器人做得花里胡哨,实际没啥真本事。 就像有些所谓的“智能门店”,装了人脸识别却认不清人,搞了智能推荐却净推些没用的,这不叫科技进步,这叫浪费资源。 好在现在已经有变化了,赛博格这样的企业在冒头,政府也开始重视高危领域的智能化,还在制定重载机器人的国家标准。 等到技术成熟了,成本降下来,政策再推一把,说不定用不了几年,排雷、救火、高空作业这些活真能全交给机器人干。 到时候消防员不用再冒生命危险,高空作业员不用再脚踩钢丝,那才是智能科技该有的样子。 说到底,智能科技没跑偏,只是走得有点急,企业要活下去,就得先做容易落地、能赚钱的产品,这是商业规律;但科技的初心不能丢,解放那些最需要被解放的劳动者,才是智能科技真正的价值。 现在咱们看到的送餐机器人,其实也是技术积累的过程,机器人先学会在餐厅里避人认路,将来才能在火场里精准导航;先学会送菜收碗,将来才能拆弹救人。 给科技一点时间,也给企业一点引导,相信用不了多久,智能机器人一定会去干那些最危险的活,而不是在餐厅里“抢饭碗”。
比较意外,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最近的发言欲要刺破了机器人领域目前的泡沫。他直言:
【207评论】【119点赞】
赵长兴
用机器人的企业,每用一台机器人强制上缴半个真人的社会保险金用来补偿因为用机器人而导致的失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