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96年,德国体操冠军奥尔加·卡拉索娃当众揭开自己的伤疤:“我不得不怀孕,教练说这样可以提高成绩,如果我拒绝,我将失去参加奥运会的资格。” 瑞士生理学专家雷纳德·赫希在80年代末提出,怀孕本身就是一种“非正式兴奋剂”,他说,女性在怀孕头三个月,心肺功能和新陈代谢都会飙升,身体机能直接提升10%左右。 很快,一位叫克拉伯的妇产科医生接手了研究,他甚至发现,肚子里的胎儿就像一个“天然负重”,能不断锻炼运动员的腿部力量,当这些优势加在一起,综合训练效益据说能达到惊人的30%,把传统兴奋剂那区区6%的提升率甩得没影。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两名美国女短跑运动员的表现震惊了所有人,其中一个腿伤都没好利索,居然破了个人纪录拿了金牌,另一个更是狂揽三金,苏联那边第一反应是:肯定嗑药了!可查来查去,结果都是阴性。 秘密最终揭晓,苏联发现这两位美国选手参赛时,肚子里都怀着宝宝,这个发现,让苏联如获至宝,他们迅速把这套“怀孕战术”系统化,规模化。 到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派出的26名女运动员里,居然有10个都是孕妇,这股歪风甚至吹向了全球,催生出更极端、更可怕的“流产兴奋剂”研究,对女性身体的利用和摧残,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这些冰冷的国家荣誉和金牌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碾碎的鲜活生命,奥尔加·卡拉索娃的控诉,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炸开了体育界最阴暗的角落。 为了拿到奥运资格,她被强迫怀孕,比赛一结束,她又被拖去强制流产,这种双重伤害,成了她一生的噩梦,“你知道吗?我每晚都梦到那个没机会出生的孩子。” 她的教练曾辩解说:“这是为了你的职业生涯,为了国家的荣耀。”卡拉索娃只用一句话就击碎了这种虚伪的宏大叙事:“那我的生命和心灵的伤痛呢?” 这句反问,震醒了无数装睡的人,国际体操联合会立即发声,怒斥这种行为是“对体育道德和人类尊严的侮辱”。 一系列真正的变革随之而来,一个叫“国际伦理监督委员会”的机构成立了,专门负责监督运动员的健康和权益。 卡拉索娃自己,也从一个沉默的受害者,蜕变成了运动员权益的倡导者,她受邀参加各种论坛,她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 体育界终于开始反思,开启了走向公正和健康的新篇章,人们为她献上的掌声,不只是给一个勇敢的灵魂,更是为一个承诺保护每个运动员尊严的新时代而响起。 信息来源:《世界博览》|《故意怀孕 增加体能》
别挑剔了,印度乒乓亚锦赛欢迎晚宴看着还行,国乒入乡随俗吧。餐桌上至少还有一个餐垫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