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

云景史实记 2025-10-13 15:12:53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彻底震撼了!因为最近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隐身舰载机歼-35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我好奇之下就去查了查这一款歼-35隐身舰载机的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的生平经历,查了之后彻底震撼了,万万没有想到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竟然厉害到了如此程度! 2012 年那阵儿,咱们国家首艘航母辽宁舰眼看就要入列,可舰载战斗机还是个空白,就像武士手里没刀,再威风的航母也没底气。 更憋屈的是,国外把核心技术捂得严严实实,连苏 - 33 的设计图纸都不肯卖,明摆着就是要卡咱们脖子。 谁能想到,就是在这样的绝境里,孙聪带着一群人硬生生造出了歼 - 15,还创下了旁人想都不敢想的速度。 那会儿搞舰载机,对中国航空工业来说就是从零开始的冒险。没有现成的设计规范,没有半点使用经验,连机舰适配怎么试验、飞行员怎么培训都得自己摸索。 有人劝孙聪用老办法稳着来,可他知道辽宁舰等不起,国家更等不起,硬是拍板用了全新的思路 ,设计和制造同时推进,还全用三维数字化技术画图、装配。这在当时可是冒大风险的事儿,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整个项目都得停摆。 但孙聪算得准,这套新模式真就见效了:跟以前的战机比,工装少了 60%,返修率从 300% 降到 20%,从设计图纸画完到首飞成功,只用了 20 个月,比咱们自己之前的最短纪录还短了 3 个月。 舰载机跟陆基飞机根本不是一回事,最难的就是起降。航母甲板就那么长,还不到陆基机场的十分之一,飞机得在这么短的距离里起飞、停下,简直是在刀尖上跳舞。 孙聪带领团队啃的第一个硬骨头就是拦阻钩。这玩意儿看着小,作用可天大,飞机降落时得靠它勾住甲板上的阻拦索,短短几秒内从几百公里的时速停下来。 海里盐分大、湿度高,拦阻钩还得耐腐蚀,同时要扛住巨大的冲击力,重量还不能太重。为了搞成这个,孙聪带着团队联合好几家科研院所,整整试了三年,失败了无数次,终于搞出了高强度的新材料,才算把这个关键部件拿下。 还有折叠机翼,也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航母甲板空间金贵,机翼必须能折叠才能多装几架飞机,但折叠机构既要结实可靠,又得尽量轻,飞机重量多 1%,性能就得降 1%。 孙聪总跟团队说:"咱们搞飞机的,得为减轻每一克重量拼尽全力。" 就为了这个目标,大家反复修改设计方案,优化加工工艺,光是模拟装配就搞了无数次,最后硬是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把折叠机翼的重量控制到了最优,这在国内航空制造史上都是个新高度。 更要命的是着舰技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孙聪亲自带着团队分析飞行参数,一点点摸规律,还制定了陆基模拟训练的全套流程。 飞行员们在地面练了近 5 个月,反复琢磨着舰姿态、航线控制,光进近飞行就练了 2000 多架次。 要知道,舰载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普通战斗机飞行员的 20 倍,美国当年搞的时候平均每两天就摔一架飞机,死伤上千人。可孙聪和他的团队就是凭着这股较真劲儿,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2012 年 9 月 25 日,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国外专家还在那儿放话,说中国至少得 5 年才能实现舰载机着舰。可他们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也就是 11 月 23 日,奇迹就发生了。 当飞行员戴明盟驾驶歼 - 15 掠过辽宁舰甲板,机腹的尾钩稳稳勾住第二道阻拦索,短短几十米就停了下来,整个过程也就 2.6 秒,现场所有人都激动得说不出话。 那天一共完成了 5 架次起降,每一次都完美成功,直接打了那些国外专家的脸。这哪是技术突破啊,这简直是用命拼出来的速度! 歼 - 15 成功后,孙聪没歇着。这款被叫做 "飞鲨" 的战机,后来一次次创造纪录:第一次去南海巡航,第一次赴香港参加庆典,第一次参加阅兵,第一次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2018 年还拿了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 2020 年 7 月,歼 - 15 又完成了夜间空中伙伴加油训练,意味着咱们的舰载机部队有了全天候作战的能力。这些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孙聪当年打下的基础。 现在大家追捧歼 - 35,觉得这款隐身舰载机技术先进,可要是回头看歼 - 15 的研制历程,就知道孙聪的厉害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当年连图纸都拿不到,到如今能自主研发隐身舰载机,他带领团队突破的不仅是 6 类 38 项重大关键技术,更是建立起了咱们自己的舰载机设计、制造、试飞体系。当年从零开始的探索,如今已经长成了支撑海军走向深蓝的参天大树。 想想那些年的困境,国外技术封锁,国内一片空白,换别人可能早就打了退堂鼓。可孙聪偏不,他用 20 个月的研制速度、三年攻坚的韧劲、两个月破纪录的起降奇迹,证明了中国航空人的骨气和实力。 现在歼 - 35 让世界瞩目,可真正了解的人才知道,孙聪院士早就用歼 - 15 写下了传奇。这样的国之栋梁,怎么能不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0 阅读:1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