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的弹射飞机都是贴着航母甲板起飞的,而歼15T弹射飞离的时候,却可以从阴影看出飞机离甲板那么高?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最近因为福建舰公开了电磁弹射,直接用电磁弹射了几架飞机,而这也让网友与美国的福特号航母弹射进行了对比。 于是网上讨论歼-15T舰载机弹射起飞时“离甲板高度比美军舰载机高”的话题越来越火,很多人一看到航拍阴影,就开始猜测是不是我国的弹射技术有啥问题。 其实,真要说清楚这个现象,得从航母弹射背后的技术路线和作战需求聊起。这里面没有“谁先进谁落后”的绝对标准,更多是各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的合理选择。 不少朋友可能觉得,美国F/A-18和F-35C舰载机弹射起飞那一刻,几乎是贴着甲板掠过,画面看起来非常“紧贴”。 反观咱们的歼-15T,弹射出去那瞬间,从旁边的阴影能明显看出飞机已经“跃”出了甲板,离得更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我们的弹射器“出力太猛”或者飞机控制得“不够精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先说弹射系统。美国福特级航母采用的是电磁弹射,不过用的是中压交流电。而我国福建舰用的是中压直流,这在全球航母领域属于首创。 直流电的优点是能量释放更迅速,效率也高,所以歼-15T在弹射那一瞬间能获得更大的初速度。 换句话说,福建舰上的弹射器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把飞机“甩”出去,初始爬升角度自然就高一些。美军的系统则相对温和,能量释放更加平滑,所以飞机贴着甲板起飞也没问题。 再来看飞机本身。歼-15T是带鸭翼的重型舰载机,这一点和美军的F/A-18、F-35C有很大不同。鸭翼能有效提升低速升力,起飞时飞机更容易“托”起来,获得更高的离舰高度。而美军主力舰载机没有鸭翼,升力构型不同,起飞过程中的轨迹也自然不一样。 还有大家平时不太注意的一个细节,就是地效。飞机在离地很近的时候,空气动力会让升力变大(地面效应),一旦离开甲板,这种助力消失,机体就会有短暂的下沉。 如果弹射出去的高度太低,下沉幅度大时还真有可能“擦”到甲板甚至掉水里。歼-15T的弹射高度就是给飞行员和飞机多留一份安全余地,哪怕最大载重、最极限天气下,也能保证飞机顺利进入爬升轨道。 重载能力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歼-15T最大起飞重量比F/A-18还大,武器、燃油全挂满时,对起飞升力的需求非常高。 高一点的弹射高度,其实是在为重载起飞做准备。如果弹射时只追求“贴地飞行”,一旦遇到极限工况就会埋下安全隐患。 不少人会问,那为啥美军没这个困扰?其实他们也有,只是美军几十年航母操作经验丰富,对舰载机和弹射系统的磨合非常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安全边界。 而我们国家第一次装备电磁弹射航母,配套的歼-15T也是专门为这个系统深度适配的,优先考虑的是可靠性和安全性。只有把安全基础打牢,后续才能进一步优化弹射参数。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就是视觉误差。很多照片和视频里的“高低”其实很大程度受拍摄角度、光线和阴影拉伸影响。 你换个角度或者换个光线,飞机离甲板的距离看起来可能完全不同。实际上,无论是歼-15T还是F-18,离舰高度都完全在安全规范内,并不存在“高得离谱”或者“低得不安全”的问题。 网上有些言论喜欢拿这些差异大做文章,或者拿来证明“谁优谁劣”,但只要懂点航空知识就知道,这些看似细微的不同,其实反映的是各自对航母作战的理解、技术选择和战术需求。 美国的技术路线背后是几十年航母经验的积累,我们则是在新起点上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所以,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背后的技术考量、作战需求和系统设计才是关键。歼-15T弹射时更高的离舰高度,恰恰是为了更好的安全冗余和更强的重载弹射能力。未来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进步,这些参数也会不断迭代优化。 你怎么看中美舰载机弹射起飞的这些差异?
为什么美国的弹射飞机都是贴着航母甲板起飞的,而歼15T弹射飞离的时候,却可以从阴
九鼎观世道
2025-10-13 14:24:51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