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将军牺牲以后,子女流落街头靠翻垃圾桶求生,白色恐怖下人人避之不及,没想到最后竟是这两个人出来保护…… 《沉默的荣耀》爆火全网,让更多人的人注意到了隐蔽战线的吴石将军。 1950年,吴石将军壮烈牺牲在敌人的枪下,马场町成为吴石将军生前最后驻足的地方。吴石将军牺牲,吴家瞬间支离破碎,昔日门庭若市的吴家,甚至连门口罗雀的生活都成为奢望,妻子王碧奎被关进监狱,16岁的女儿吴学成和7岁的儿子吴健成流落街头,每天翻垃圾桶找吃的,躺在冰冷的公园长椅上度过漫长夜晚。 这对姐弟生活凄惨,许多台湾人看在眼中都会心生怜悯。但台湾当时被白色恐怖笼罩,保密局特务无孔不入,身边多少年的熟人都可能是潜伏特务。万一对姐弟二人施以援手,被保密局特务发现,给扣上一个“通谍”的罪名,整个家庭可就毁了。 因此,面对生活朝不保夕的姐弟二人,所有人都只是感慨,却无人敢提供帮助。流落街头的姐弟二人,被路人看见时都会被说可怜,但知晓他们的身份以后, 立刻就会躲入屋内,紧闭房门,生怕和他们姐弟扯上关系。 昔日,吴石将军牺牲之妻,在台湾担任要职,不知道多少人对他阿谀奉承。身为吴石将军的后人,又不知道多少人对姐弟俩毕恭毕敬。然而短短时日,时过境迁,姐弟二人从优越的“官二代”沦为人人避之不及的“匪谍家属”,艰难求生。 如此环境之下,姐弟二人年纪又小,若始终没人敢站出来提供帮助,姐弟二人的结局注定凄惨。很多人自己不敢帮忙,内心却期盼着能有人站出来帮助这对姐弟。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最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出来的人,竟然会是这两个人。 姐弟二人在台湾街头饥寒交迫,眼看着就要坚持不下去,第一个站出来帮助吴家的人,竟然是陈诚。 陈诚先是庇护了关在狱中的王碧奎,给她留下了一条活路。以吴石当时的处境来看,王碧奎想要全身而退并不容易,若不是得到陈诚保护,定然不可能在狱中坚持7个月,并最终得到保释出狱。 办此事时,陈诚虽然没有明言,但简单的举动中却透露出陈诚的态度,让狱中的诸多人员领会意图,对王碧奎多加照顾,王碧奎这才得以活着离开敌人的魔窟。尽管如此,王碧奎依然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瘦的几乎脱相,一夜白头。 不仅如此,有了陈诚的表态,很多想帮助又不敢帮助的吴石旧部,在这时也多了几分底气,纷纷侧面对姐弟二人提供帮助,但这种帮助始终很有限,毕竟赌上身家性命的事情,敢做到偷偷接济这一步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对此,很多人不明白,陈诚可是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对蒋介石一向是言听计从。吴石案牵连甚广,惹得蒋介石勃然大怒,对牵涉其中的许多国民党要员都痛下杀手。即便是陈诚的地位,若因此受到政敌的攻讦,即便不死也要损失惨重,为何还要冒如此风险帮助吴石家人?这里主要有两层关系。 其一,陈诚与吴石是在学生时期结识,两人虽然不是一届,但同在一个军校求学过,吴石是陈诚的学长。 吴石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深受陈诚钦佩。无论在什么时候,陈诚谈及吴石都会不吝赞许之言,称吴石当年是一个“学精”。 学生时期的情谊很纯粹,不掺杂很多的政治目的,这份感情也成为陈诚一生中少有的纯粹。正因为这份早年的情分,陈诚日后成为蒋介石身边的红人,却始终没有忘记吴石。无论是背后对吴石大力举荐,还是在吴家落难时拉扯一把,都是陈诚念及旧情,否则这种事情对政治前途而言没有任何好处。 其二,陈诚与吴石不仅有同窗之谊,在此后从军的作战期间,更是有袍泽之义。作为战友,他们曾经一起参加了北伐战争,两人并肩作战,建立了足够的信任基础,是可以将后背托付给对方之人。 当过兵的人都清楚,这种出生入死的过命交情,一辈子都不可能忘,即便是陈诚,也对自己与吴石之间的这段战友情始终铭记。 最重要的是,吴石对陈诚有过救命之恩。当年在南昌战役期间,陈诚患病高烧不退。当时正值寒冬,发烧的陈诚凶多吉少,是吴石用自己的棉衣帮陈诚御寒,又亲自背着陈诚穿梭在枪林弹雨中,顶着炮火把陈诚给背了出来。 这种种的往事加在一起,陈诚自然对吴石感恩戴德,这也是吴石当年到了台湾以后,得以出任要职的主要原因。否则,一向任人唯亲的蒋介石,又怎么会重用吴石呢? 即便吴石与陈诚之间的立场不同,吴家人又成为众人谈之色变的人物,陈诚还是愿意念及当年吴石对他的恩情,对吴家人伸出援手。很多人只知道陈诚是蒋介石心腹,却不知晓陈诚与吴石之间的情谊,对陈诚出手帮助吴家人的举动不理解,其实也属于正常情况。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陈诚出手以后,第二个敢帮助吴家的人出现了,他是吴石的族孙,名为吴荫先。 吴荫先与陈诚的地位超然不同,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却同样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在吴家人最难的时候,将吴家姐弟接到自己的家中。 此举,看似平平无奇,实则无异于置身于高悬屠刀之下。上一秒还是普通百姓,下一秒可能就要成为刀下亡魂。 吴荫先自然知道收留姐弟二人的后果,但他却丝毫不惧,硬是给了姐弟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让吴石的后人得以存续下去!
吴石将军牺牲以后,子女流落街头靠翻垃圾桶求生,白色恐怖下人人避之不及,没想到最后
野史记录
2025-10-13 09:52:36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