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有可能“永久停火”吗 2025年10月,巴以双方代表在开罗的谈判室里相对而坐

刘全福观天下 2025-10-13 09:17:25

巴以有可能“永久停火”吗 2025年10月,巴以双方代表在开罗的谈判室里相对而坐,窗外尼罗河的月光洒在沙地上,却照不亮“永久停火”的迷雾。这场跨越世纪的冲突,从耶路撒冷的哭墙到加沙的断壁残垣,每寸土地都浸透着血与火的记忆,而“永久”二字,比任何和平协议都更难落笔。 巴以问题的根子在土地与身份。1947年联合国划定的“两国方案”,如今在现实中被撕成碎片——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扩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营里长大的孩子仍望着铁丝网外的天空。双方对“安全边界”的定义天差地别:以方要求“不可侵犯的防御空间”,巴方坚持“1967年边界加领土交换”。这种“寸土必争”的执念,让任何妥协都像割肉剜骨。更棘手的是宗教圣地争夺——耶路撒冷老城的圣殿山,既是犹太人的圣殿残迹,也是穆斯林的尊贵禁地,每一次冲突都可能点燃整个中东的火药桶。 国际社会的“和稀泥”反而添了乱。美国一边给以色列送“铁穹”防空系统,一边劝巴勒斯坦“克制”;欧盟嘴上喊“人权优先”,私下却对哈马斯走私武器睁只眼闭只眼。这种“各说各话”的外交游戏,让谈判变成“表演秀”——双方代表在镜头前握手,转头就在边境爆发小规模冲突。更讽刺的是,联合国特使的调解方案被私下称为“纸上谈兵”,因为没人愿意在核心利益上让步。 但希望的火苗藏在民间。加沙的渔民盼着能安全出海捕鱼,特拉维夫的市民期待不再有火箭弹警报。这些普通人的诉求,比任何政治宣言都更真实。正如一位加沙母亲所说:“我不关心谁占领哪里,只希望孩子能平安上学。”当谈判不再只是政治家的数字游戏,当普通人的生活成为最高准则,“永久停火”才可能从梦想照进现实。 此刻的开罗,谈判代表的咖啡已凉,但窗外的月光依旧。巴以和平的路,比尼罗河还要曲折,但只要还有人愿意为普通人的安稳日子努力,哪怕步子小一点,也是向前。毕竟,和平从来不是“永久”的终点,而是日复一日的选择。

0 阅读:0
刘全福观天下

刘全福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